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803794
大小:52.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8-24
《从心理学角度谈贬低的功用 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畏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心理学角度谈贬低的功用 从心理学角度谈贬低的功用(这是一篇波及人性中忌妒、竞争等主题的文章,觉得很好,现转来和希望了解人性及了解自我的朋友们一起共享!)文:王雪岩 某日在一个群里聊天,那是一个聚集了全国各种各样正在从事或是期待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人士的群。聊天中说到中国的心理治疗行业起步晚,目前中国只有一个精神分析师的状况。似乎大家对于中国精神分析发展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这也激起很多人好奇的询问。在这个过程中,明显有一个人是很不开心的,因为在这个话题开始之前,他在那个群里就如众星捧月一
2、般被追逐,很多人在向他讨教一些精神分析方面的理论,当这个话题展开后,他似乎有些被冷落了,于是他开始不断讲精神分析没有用,讲IPA资格是弗洛伊德的东西,是不值得被信任的,等等。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他需要用一些打压“对手”的方式,帮他找回一些他需要的情感内容,比如修补他受损的自恋,或者用这样的方式来抵抗他因为被冷落而产生的失落感,或者抵抗他感觉不如人时的羞愧感等等。这个打压的方式,就是贬低,这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 被贬低这件事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有时也会把人搅得很烦,因为
3、我们搞不清自己怎么就陷入了那样一种不舒服的境地,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它。有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去做出些贬低他人的事来,从而可以帮助我们自己得到一些内心需要的东西。比如同事之间的竞争,有意无意之中,我们会感觉某个人工作能力很差,比我自己的能力差远了。反观一下,却发现,这个感觉他能力差的背后,却有着害怕我自己不如他,害怕他更被上司重视,害怕我自己的能力不被看到等等。所以,我们是在用觉得他很差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自己将自己感受为是有能力的,这样会让我们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otherstaffoftheCent
4、re.Duringthewar,ZhuwastransferredbacktoJiangxi,andDirectorofthenewOfficeinJingdezhen,JiangxiCommitteeSecretary.Startingin1939servedasrecorderoftheWestNorthOrganization,SecretaryoftheSpecialCommitteeAfterthevictoryofthelongMarch,hehasbeentheNorthwestOffice
5、oftheFederationofStateenterprisesMinister,ShenmufuguSARmissions,DirectorofNingxiaCountypartyCommitteeSecretaryandrecorderoftheCountypartyCommitteeSecretary,Ministersand这种竞争性的贬低,很可能来源于我们成长的早期,家庭成员中,尤其是兄弟姐妹之间,为了竞争父母的关爱,而努力发展自己被喜爱被接受的一面,同时,在嫉妒的驱动下,也可能会用贬低他人的
6、方式,帮自己得到自己需要的情感内容。待我们长大成人之后,这种情感模式依然存在我们内心,当遇到类似的环境时,比如两个能力差不多的的人竞争同一个职位,我们就可能动用贬低这个工具,去有决定权的领导面前倾诉对对手能力的怀疑等,从而帮助自己获得想要的东西。 其实,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样存在贬低的情况,这是非常不易被觉察到的,或者说是我们非常不愿意接受的。父母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承载着父母情感的需要,基因传递的需要,因看到孩子的成长而获得自恋性满足的需要等等功能。孩子的长大,一方面会给父
7、母带来喜悦,另一方面也会给父母带不冲击,孩子长大,也意味着他的独立能力越来越强,当他足够独立到单独闯世界时,他可能会去外地工作,可能成家搬出去生活等等,所以,孩子的成长本身意味着与父母渐渐分离的过程。对于分离有困难的父母来说,这是让他们很难承受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意识层面期待孩子长大,期待孩子独立,期待孩子有更多的能力去闯世界。可是在那个潜意识恐惧的驱动下,父母又会做一些限制孩子发展的事情,替孩子做很多原本应该由孩子承担的任务,比如陪孩子做作业,比如替孩子做决定等等。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对
8、孩子的照顾,可是在心理层面,父母其实也在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做不了,或者是离开我你就活不下去了等等,这些行为本身是有对孩子能力进行贬低意味的,当孩子的能力无法超越父母时,就可以满足父母被依恋的需要,而这个被依恋的需要,很可能来自父母成长早期依恋的需要没有获得充分满足,所以现在面对自己的儿女时,把这个需要投射在孩子身上,并在孩子对自己的需要中获得象征性的满足。 类似的情况在工作中,在社会中也常常可以见到。比如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