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南省开封市2014届高三接轨考试题

【语文】河南省开封市2014届高三接轨考试题

ID:16788892

大小:7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24

【语文】河南省开封市2014届高三接轨考试题_第1页
【语文】河南省开封市2014届高三接轨考试题_第2页
【语文】河南省开封市2014届高三接轨考试题_第3页
【语文】河南省开封市2014届高三接轨考试题_第4页
【语文】河南省开封市2014届高三接轨考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河南省开封市2014届高三接轨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南省开封市2014届高三接轨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工卷 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s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魏晋以后,经学的统治动摇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摆脱了经学的束缚,特点才受到重视,开始深入探讨诗歌创作本身的规律。诗是言志的、缘情的,如何将情志用语言完美表达出来,是诗歌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特别是言不及意论说出了诗人们在创作中深切体验过的一种苦恼,自然容易被诗人接受。诗歌批评家结合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特点,来论述言意的关

2、系,他们所说的意,已不仅指思想、概念、鉴识等逻辑思维,更多的是指印象、想象、情调等形象思维和心理活动,这些更难用言辞完全地表达出来。语言的力量难以枯量,但同人类丰富的情感、心理相比,又是苍白无力的。诗歌创作欲求达意,最好的方法是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咀嚼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读者的联想千差万别,不一定完全符合作者的原意,只要总的趋向一致,不但不会损害原意,反而能使诗的意味更浓郁晋陆机在《文斌》中提出言与意的关系:“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刘勰在《文心雕龙》

3、中也深入阐述了创作活动中言意关系:“方其搦瀚,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半折心始”是说有一半的意不能表达。这段话说明了言意的区别,以及创作过程中言辞不能完全达意的困惑和缺憾。言和意的关系,既有吻合的时候,也有乖离的时候,尤其是那些“思表纤旨”“文外曲致”,就更不容易诉诸语言了。唐代诗歌理论家司空图提出的“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这些不可能由诗人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让读者自己求得它们,这样,它们就显得更生动、更活泼。司空图把这种境界称之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代梅圣俞从读者的角度评论说:“诗家

4、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认为诗歌应该在有限的篇幅内给读者以不尽之意,这闻述了言意之间尽与不尽的关系。言意关系是古代诗歌理论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含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是无尽的。作诗最忌大直、太露,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既是有尽,又是

5、无穷,使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最广阔的想象余地(摘编自袁行需《言与意)))1.下列关于诗歌中言与意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中的意既包括逻辑思维,又包含形象思维和心理活动,丰富而复杂,这都难以用言辞完全表达出来。11B.诗歌想要达意,需要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诉诸言内,寄诸言外,达到以有尽之言传达无穷之意的效果C.诗歌中言与意的关系,常常让作家感到困惑,言不及意的诗歌理论说出了诗人们在创作中深切体验过的苦恼。D.诗歌中言与意的关系,有吻合的时候,也有背离的时候,如“思表纤旨”“文外曲致”,就不太容易用语言表达。2.下列理解和分析,

6、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歌摆脱经学的束缚,文学特点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深人探讨诗歌创作本身的规律,这些是在经学统治动摇了的魏晋之后。B.陆机提出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刘裕所说的“暨乎篇成,半折心始”,都揭示了诗歌创作中言不尽意的问题C.诗人大多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谈论言不及意的苦恼,而宋代梅圣俞则站在诗歌欣赏者的角度谈及言与意尽与不尽的关系。D.言意之间尽与不尽的理论,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很大,因此,历代诗人和诗歌评论家争论不一,各执一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可见,在审美情趣和美学理念方面中国古代

7、艺术的各个门类是相通的。B.欣赏诗歌只要总的趋向一致,就不会损害诗人的原意,而读者千差万别的联想、感受则能使诗歌的意味更加丰富浓郁。C.诗人借助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让读者自己去求得诗歌的“景外之景”“味外之旨川‘韵外之致”,这样,诗歌才更有感染力D.和那些直抒胸臆、语言明快的诗歌相比,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诗歌更容易触动读者心灵,引发共鸣,艺术效果更为强烈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十岁,任为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