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

关于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

ID:16783511

大小:4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4

关于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_第1页
关于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_第2页
关于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_第3页
关于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forthequalityofreviewsandreview.Article26threview(a)theCCRAcompliance,whethercopiesofchecks;(B)whetherdoubleinvestigation;(C)submissionofprogramcompliance,investigationorexaminationofwhetherviewsareclear;(D)theborrower,guarantorloans我们的集体农业是由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组建起来的。农民既有发展私人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2、又具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22年来,这两条道路的斗争并没有停止。而且我们的集体农业还远未实现农业机械化,基本上还处于手工劳动的阶段,也就是说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还很薄弱。因此,从这里打开通向资本主义的缺口,那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第一节 “包产到户”的由来及其推广“包产到户”并不是在改革中才产生的新事物。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的地主小农经济,随着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它才销声匿迹。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刮起一股“包产到户”的微风,此风受到批判后,这个名词才为全国人民所注意。后来,它被说成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要说清“包产到户”的由来及其推广意

3、义,必须要了解人民公社制度。一、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人民公社才是人类历史上的新生事物。它是在农村互助合作社和单干即分户经营的较量和斗争中获得优胜后发展起来的。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有了土改后建立农业生产互助团体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广泛地组织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始成批地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当1951年党中央做出第一个《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决议》时,已经有了30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从互助合作社发展到人民公社虽有过“左”倾冒进错误,也随即得到了纠正,其标志就是制订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六十条。实践证明,此条例是一个既体现社会主义方向又实事求是的典范。此后至78

4、年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农业生产是稳步增长的,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也如此。1976年粮食总产达到5726亿斤(折合28630万吨),比1965年的19445万吨增加9175万吨,增长47%,11年间年均增长3.6%[2]。而1976年至1987年年均递增才3.1%,比前11年的年均增长率还低0.5%。与粮食总产量增长的同时,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大发展,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和灌溉网络,灌溉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农业机械化初见成效,1975年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的产量达到7.37万台和24万台,分别相当于1965年的6.7倍和66倍,全国耕地1/3实行了机械耕种,1975年

5、农村排灌动力机械的拥有量比1965年增长了4.9倍,机电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53.9%,比1965年增长了1倍多;1975年农用化肥产量达524.4万吨,比1965年增加2倍,每亩耕地的化肥施用量达7.8斤,比1965年增加了3.1倍;此外,1975年农业用电平均每亩达13.7度,比1965年增加了4.7倍;农村载重汽车拥有量4.8万台,比1965年增加3.3倍[3]。总的来说,农业集体化运动在中国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的,人民公社期间,农村生产的发展是显著的。对建国后三十二年的农业成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指出:“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

6、提高。全国灌溉面积已由一九五二年的三亿亩扩大到现在的六亿七千多万亩,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等大江河的一般洪水灾害得到初步控制。解放前我国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机械、化肥和电力,现在农用拖拉机、排灌机械和化肥施用量都有大大增加,用电量等于解放前全国发电量的七点五倍。一九八○年同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国粮食增长近一倍,棉花增长一倍多。尽管人口增长过快,现在已近十亿,我们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当然,全国农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在发起“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县,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干部力量较弱,农民的私有观念较强,生产的确比较落后。总的来看,当时全国人民

7、公社的状况可以作“三三开”,即搞得好的或很好的占三分之一,中间状态的三分之一,搞得不好或很不好的占三分之一。从这种状况中完全不能得出结论说人民公社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只能说新生事物有一个成长过程。一些人将人民公社的成就和优越性一笔抹杀,“包产到户”才成了“伟大创造”。二、“包产到户”的发起和推广据宣传,“包产到户”是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风险“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却是在省、地、县三级的直接扶持、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与“大寨”艰苦奋斗、团结一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相比,小岗村农民实际上是那一部分自私自利的还没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