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东省广饶一中2014届高三10月模块考试题

【语文】山东省广饶一中2014届高三10月模块考试题

ID:16776627

大小:6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24

【语文】山东省广饶一中2014届高三10月模块考试题_第1页
【语文】山东省广饶一中2014届高三10月模块考试题_第2页
【语文】山东省广饶一中2014届高三10月模块考试题_第3页
【语文】山东省广饶一中2014届高三10月模块考试题_第4页
【语文】山东省广饶一中2014届高三10月模块考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山东省广饶一中2014届高三10月模块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三模块考试高三语文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拘泥(nì)心弦(xuán)濒临(bīn)卷帙浩繁(zhì)B.踝骨(huái)包庇(bì)粗犷(guǎng)风劲草疾(jìng)C.禅让(shàn)羞赧(nǎn)歧视(qĭ)断壁残垣(yuán)D.龋齿(qǔ)横财(hèng)箴言(zhēn)应运而生(yī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宣泄挖墙脚指手画脚明火执仗B、冒失影碟机寥若辰星山清水秀C、坐镇发祥地兵慌马乱两全其美D、峻工下马威蛛丝马迹声名鹊起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

2、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他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B.我无法查证汉字中的“闲”是哪位古人所创。不过,这个“闲”字的古体字是“门”字里有一个“月”字,这个构思实属巧妙:门里望月,焉能不“闲”?C.强国社区《一语惊坛》栏目,旨在搜集当日论坛睿智深刻或生动有趣的短评快语。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并期待各位网友踊跃荐帖。D.学校对面二、三十米处是一个网吧,有的孩子考完试来到这里“减压”,对此,一些家长颇感担忧。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从纯粹制度理性来看,公车改革不应留漏洞,不能给既得利益者钻空子。

3、问题是,绝对完善的制度从来不是一挥而就的。B.目前很多电视台明年的剧排都已经排满,如何“消化”协调这些广告,寻找一种利益平衡是电视台目前的当务之急。C、爱斯梅拉达的一壶水不仅换来了伽西莫多的眼泪,而且换来了群众的一片欢呼,可谓大快人心。D、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有人斥之为虚伪自私,其实,你设身处地地想想,就理解他的假中有真了。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B.报告团成员结合亲身的经历,深情地讲述了罗阳同志生前刻苦攻关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深深打动了现场的

4、听众。C.“巨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D.长期以来我国为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提供天气预报服务,为渔民生产、海上搜救和各种海上活动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气象信息。11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一一“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为了不

5、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

6、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7、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