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77582
大小:3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3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我国消费还将持续缓慢增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中国经济论文题目:我国消费还将持续缓慢增长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当前,从消费内在运动方式、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消费国情”来看,我国消费还将持续缓慢增长。 【关键词】消费运动特性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环境的特殊“消费国情” 今年以来投资逐渐冷却,但消费没有相应热起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经济界很多人士把我国当前的消费问题归结为消费不足的问题,提出要竭尽全力刺激消费,提高消费。我们认为,这种描述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不利于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消费缓慢
2、增长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是由消费内在运动方式、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消费国情”所决定的。 1、从消费内在运动方式看,是由消费本身的运动特性决定的。 第一,消费需求层次或等级的内在运动特性。 消费和生产是无止境的。随着经济的增长,便会出现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出现一种明显的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层次或等级,他们既有基本消费需求和补充需求(可称为第一类消费需求),也有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和边际需求(可称为第二类消费需求)。第一类消费需求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想继续在某一个水平上工作和生活所必须满足的需求。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它们都是客观的数据,它们不可能被任意地改变,它们的
3、些微变化也不会引起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动;第二类消费需求可以归入大多数较高级食品、饮料、衣服和居住设备,最精美的文化,“闲暇”和服务,私人汽车及其它所有消费品和服务。由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不均衡及其复杂发展,它们常以异步方式出现。第一类消费需求和第二类消费需求的区别所表现的是一种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社会文化选择,而不仅仅是大众化现象。 消费者当中的消费需求层次表明,人类消费需求不仅有生理的基础,而且有社会历史的基础;它不是任意的,不是由任何市场力量、专制官僚或者专家集团决定的,它是由消费者自身的经济状况来决定、通过消费者自发或半自发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某一层次的消费者,其喜好、需求与期望都是
4、相对稳定的,其中的些微变化不会引起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动;由第一类消费需求上升到第二类消费需求有一个量变中的量的积累过程(当然不排除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它不可能无限制的持续增涨。这些都决定了消费本身就是一个缓慢的增长过程。消费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第二,边际消费倾向的内在运动特性。 消费的倾向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问题。现在城市的边界消费倾向大概在0.72%,农村是0.85%,每增加一块钱,城市人花掉0.72元,农村人花掉0.85元,从这个数据来看,越有钱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根据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富裕阶层存在明显的高储蓄和低消费倾向,低收入阶层虽具有高消费倾
5、向,但缺乏购买力。 当前社会收入差距总是呈扩大的趋势,表现为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当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整个社会的不均衡消费也就越大。有钱的人越发有钱之后,边际消费就会越来越少,有时候边际消费甚至为零,而低收入阶层恰恰是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群体,当他们越发没钱的时候边际消费也会下降。收入差别的扩大必然带来边际消费倾向下降。2004年财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基尼系数已高达0.458。随着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当前消费整体上的持续缓慢增长将不可避免。 2、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看,是由我国经济从轻纺工业阶段过渡到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特性决定的。
6、 第一,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具有投资率高和消费率低的特性,表现为行业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加工度高、中间产品多、增长持续时间长等。 在这一阶段要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因而投资率较高有其合理性。在GDP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率过高消费率就必然过低,消费当然就不足。过去,我国就长期存在固定资产投资率过高的问题,到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以后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必要和严重。我们在理论上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第二,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还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的特性,表现为吸纳就业能力低。 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经济快速发展不一定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在某些行业甚至就业人数还绝对减少。上世纪80到90年代
7、的轻化工业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目前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安排70万人就业。 随着重化工业过程的推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不能带来就业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这将直接影响到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缓慢增长成为必然。具体情况是:从就业的情况看,2004年新增城镇劳动力为65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为1000万,下岗再就业压力可能为400万,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