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715868
大小:19.5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4
《2013年新乡辉县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3年新乡辉县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1.教育的本质是()A.阶段性B.阶级性C.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生产性2.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A.人的本能B.无意识的模仿C.家庭D.生产劳动3.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是()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4.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度的教育家是()A.卢梭B.夸美纽斯C.培根D.赫尔巴特5.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家是()A.布鲁姆B.布鲁纳C.洛克D.皮亚杰6.界定教育性质的是()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文化D
2、.政治经济制度7.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遗传因素B.教育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8.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行为准则是()A.校园物质文化B.校园精神文化C.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D.校园文化9.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关键时期,它反映的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是()A.阶段性B.顺序性C.个别差异D.不平衡性10.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是()A.课程目标B.教育目的C.培养目的D.教学目标11.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是()A.国民教育
3、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壬戌学制D.癸卯学制1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A.《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3.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及易出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现象,这反映的特点是()A.向师性B.依赖性C.可塑性D.独特性1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尤其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要重视()A.养成学生的品德B.发展学生的
4、能力C.养成学生的个性D.传授给学生知识15.“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B.启发性C.直观性D.因材施教16.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主要观点是()A.学生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B.学习直接经验必须以间接经验为基础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D.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17.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活动的阶段是()A.预备,提示,联想,概括,运用B.明了,联想,系统,方法C.学,思,习,行D.感知,理解,巩固,运用forthequalityofreviewsand
5、review.Article26threview(a)theCCRAcompliance,whethercopiesofchecks;(B)whetherdoubleinvestigation;(C)submissionofprogramcompliance,investigationorexaminationofwhetherviewsareclear;(D)theborrower,guarantorloans18.在下列评价类型中,具有较强甄别特点的是()A.相对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绝对性评价D.目
6、标参照性评价19.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企图用“堵”和“压”的办法解决,就会产生矛盾,造成反抗;用大禹治水的办法,能使学生明白事理,增强意识,其中反映的基本原则是()A.知行统一B.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C.疏导D.正面教育与纪律的约束相结合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反映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陶冶教育法D.榜样示范法21.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A.上好每一堂课B.组织和培养班级C.了解和研究学生D.教育好个别学生2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由于
7、()A.感觉对比B.感觉相互作用C.联觉D.感觉适应23.课外教育工作是()A.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B.课堂教学的延续C.课外、校外的文体活动D.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24.教师授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A.随意注意B.无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25.报告、演讲所采用的言语种类是()A.独自言语B.表面言语C.内在言语D.对话言语2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反映的是()A.逻辑记忆B.情绪记忆C.言语记忆D.动作记忆27.长时记忆时,最主要的信息编码方式是()A.视觉编码B
8、.表象编码C.语义编码D.听觉编码28.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考试成功是努力的结果,其归因是()A.内部不稳定可控B.外部稳定可控C.外部稳定不可控D.内部稳定可控29.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A.提高学习成绩B.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C.发展学生的能力D.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30.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A.杰克逊B.泰勒C.杜威D.博比特31.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