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654018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23
《工资5年倍增计划疑已企业培训写入收入分配改革草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工资5年倍增计划疑已企业培训写入收入分配改革草案 冻结垄断企业工资、实现同工同酬、竞争性行业一线员工工资5年倍增,是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最敏感的纠结点 一直在聚光灯下若隐若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至今仍未露出真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该改革方案最新一版的征求意见稿已在近期摆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高层的案头。 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数易其稿相伴随的,是收入分配格局重建过程中各利益方的激烈博弈。其中,调整不同性质、规模、行业企业员工收入的既有差距,成为最敏感的纠结点之一。 由于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这份征求意见稿正经历激烈的争论与反弹。争执的焦点在于,“让利”方
2、摆出现有经济条件下的客观难题,同时方案的可执行性也亟待验证和加强。 激辩“冻结垄断企业工资” 一位接近此次收入分配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国有企业内部人士说,新的征求意见稿中对垄断性央企、国企的员工收入增长机制、竞争性行业一线员工收入增长机制,以及公务员的收入提高均有涉及。 “征求意见稿表示,相关政府部门或监管机构要通过一些方式,冻结垄断企业工资的增长路径,持续一两年抑或两三年,保持目前的工资水平不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缩小社会上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的效果。”这位人士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冻结垄断央企和国企工资增长途径,“只要愿意,便有办法”。目前,政策上较为倾向的一个办法,是提高垄
3、断央企和国企每年向中央财政上交的利润,从而使得这些企业没有更多的财力留在手中,进而无法在企业内部自行提高工资。 对此,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专家苏海南表示,此次收入分配改革与以往不同的一点是,初次分配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初次分配尽量达到收入合理增长和提高公平性的目标。因此调节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非常重要,主要的两条线路便是“少征”和“多收”。 其中,“少征”是针对中小企业减免税费;与此相对应的,是要求大型央企和国企提高红利上缴比例,以及其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 “关住大龙头,管住小水流。”苏海南形象地比喻。多年以来,垄断央企和国企收入节节攀升的重要原因,是收入源头
4、的水太多,也就是在占据了大量社会、经济资源的条件下,创造的利润绝大部分却截流在企业自身。“这种格局下,工资是不可能管住的。”苏海南说。 上述国企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一政策初拟,便遭到了来自垄断行业的强烈反对。因此,现在的征求意见稿还未到确定的时机,调研仍在继续,最后是何种结果仍未可知。 “垄断行业的企业自然不会直接表示反对‘控高’,但是却可以摆出眼下面临的各种客观难处,以期让决策者理解目前的这种调节不合时宜。”该人士指出。 以国有银行为例,在2009年保增长的目标下,中国银行业新增贷款总规模达到9.59万亿元,其中五大国有银行2009年新增贷款4.6万亿元。 “2010年银行业需
5、要承担信贷巨幅扩张后的成本,也就是资本金严重不足。强力补充资本金是今年的一项主体工作,这项措施本身便需要大量盈利来补充。如果再要求提高红利上缴比例,有的银行可能就会把经营难题拿出来说话。”该人士表示。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所研究员陈步雷表示,收入分配在各个利益攸关方之间僵持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改革理念不清晰,直接导致了运行机制不畅。如果持续从既得利益一方的经济利益和成本上权衡,那么改革自然难以推进。 苏海南指出,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提高垄断央企和国企红利上缴幅度的课题。目前的上缴比例为5%到10%,由于一直处于争议和调研的过程中,因此红利上缴比例提高的幅度一直未有定论。“目前的基
6、数已经是一个很低的比例,但仍然执行得不好。第一步先要保证已有的规定能够有效执行。” 同工同酬之争 除通过提高上缴利润幅度冻结工资增长路径之外,另一个引起较为强烈反弹的,则是对于同工同酬问题的争议。 同工同酬本是“工资条例”中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也应是收入分配改革过程中针对职工工资问题最基本的共识。“但在是否应该同工同酬的问题上,目前仍然难以达成共识,利益相关方各执一词。”陈步雷说。 他指出,在当前的国有企业以及部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因身份不同而划分的收入三六九等现象普遍而明显。在编员工仍停留在旧有体制内享受传统福利,与之相对的则是合同工的收入水平不到在编正式员工的一半。 一
7、位来自电力系统国有企业的职员表示,该公司职工分为正式工、合同工和临时工三类。其中,其所在级别的正式工工资约为每月4000元,但同样工作内容和强度的合同工收入仅为1600元。临时工大多从事保洁等类型的工作,拿最低工资标准。 “在全国范围的统计是,国有垄断企业中,正式在编职工的人数不到职工总人数的8%,但其工资收入却占职工工资总额的50%.”陈步雷指出。 在这样的局面下,用人单位对同工同酬的抵触不难想象。一方面,同工同酬意味着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