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ID:16581409

大小:39.39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23

【语文】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语文】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语文】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语文】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语文】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玉簟(diàn)  神妪(yù) 阡陌(xiān)  霰雪(xiàn)B.栖隐(qī)  地坼(chì)  羁旅(jī)  渔樵(jiāo)C.国殇(shāng) 剽掠(piāo) 子嗣(sì)  怙恶(gǔ)D.桎梏(gù)逡巡(qūn)垣墙(yúan)修葺(q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沙州葭苇 四际渺弥 嵌岩窦穴钟鼓馔

2、玉B.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 军壁垓下繁文缛节C.悲歌慷慨 避易数里 檐牙高啄越俎代庖D.春光溶溶 明星荧荧 鼎铛玉石未雨绸缪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2)苏轼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四大家”。(3)前不久,这里曾山洪,致使公路堵塞,交通陷于瘫痪。A.素养情境独树一帜暴发B.素养情形独树一帜爆发C.素质情境不落窠臼爆发D.素质情形不落窠臼暴发4.下

3、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B.巴南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异彩纷呈,巴南人们甚至把“下里巴人”山歌唱到了央视大舞台。C.记者坦言:“内地政府越来越透明,很多场合下,官员应对记者游刃有余不抗拒。”D.从《小山回家》开始,那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在我看来,贾14樟柯更像一个时代的摄影师,每次都精心地选择视角,拍出他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局部。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4、的一句是()(3分)A.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我们将看到人生舞台上惊心动魄的灵魂表演和生命的呼喊,去探索人生应恪守的准则。B.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已经成为一些商家谋取巨大利益的教育“副业”,因此对其推波助澜,煽风点火,惟恐其不红不火。C.《种树郭橐驼传》千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小说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D.在众星簇拥下,被草帽状美丽光环围绕的土星和光芒四射的月亮彼此依偎,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5、。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

6、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

7、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14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

8、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