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内蒙访古》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内蒙访古》教案

ID:16579315

大小:4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23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内蒙访古》教案_第1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内蒙访古》教案_第2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内蒙访古》教案_第3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内蒙访古》教案_第4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内蒙访古》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内蒙访古》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教案设计第4讲章节标题《内蒙访古》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目标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物组织材料的写法。二、学习夹叙夹议掌握叙议之间的内在联系。三、认真体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的。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做到史料和观点的统一的。教学方法导读和讨论相结合。辅助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一教时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作者翦伯赞(1898—1968年),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2、著述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应邀访问内蒙古后写的。全文除引言外,共六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课文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指导预习  1.散文知识的复习: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

3、开,收得拢。  结合散文特点阅读本文时,提请同学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形散”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描述视野广阔,引证资料广博,文中有对古迹的寻访,对地理环境的考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介绍,对残存古迹的描述评论,不限一人一事,不拘一时一地。  (2)本文“神不散”表现在哪里?6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教案设计  明确:加强民族团结,珍视民族传统友谊是全文的主旨。作者正是以此把全文所有的材料贯穿起来,使全文线索分明,中心突出。  2.给加黑的字注音,释义。居庸关(yōng)山麓(lù山脚下) 苑囿(yòu养动物的园) 青冢(zhǒng坟墓) 绵亘(gèn空间上延

4、续不断) 塞外(sài边界上险要的地方) 峪口(yù山谷) 驿站(yì旧日传递文书中途休息的地方)民怨沸腾(fèi):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极为痛恨,怨恨之声像沸水翻腾。高阙(quē):乌拉山与狼牙山之间的缺口。镂空(lòu):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步步为营(yíng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恩赐(cì):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屏障(píng):像屏风那样遮挡的东西。隐然(yǐn):看起来不清楚的样子。夯筑(hāng):打夯筑成。研习新课  阅读“一段最古的长城”,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这一部分共12段,题材

5、中心是赵长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1、2段)写出关后的感受;第二个层次(3—7段)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各民族对此地的争夺;第三个层次(8—12段)写赵长城,赞颂武灵王。  2.对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三种理解:  A、二者都是赵武灵王做的好事,所以一并称颂。  B、采用“胡服骑射”打击了贵族官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因而修长城未挨骂。  C、修长城是抵御敌人入侵的伟业,而“胡服骑射”是学习敌人的长处。  在引导学生辨析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明确:  A、不符合文意。文章中心显然不是为赵武灵王歌功颂德,作者也不是从加强对外防

6、御的角度来肯定“胡服骑射”的。6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教案设计  B、将二者理解成因果关系也不对。  C、这种看法找到了两件事存在着的矛盾统一的内在联系,但仍未紧扣文意。作者对汉、胡之争并非仅仅作为敌对关系来谈,更主要的还是从民族关系这个角度来谈的,不能把11、12段从全文中割裂出去。  正确的理解是:修长城是一种战备手段,目的是抵御外族侵略,维护和平环境;而“胡服骑射”则是突破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这恰恰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赵武灵王能正确地处理民族间的关系。  3.认真阅读第7段,思考以下问题:  A、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兵家必争之地

7、)。  B、概括出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C、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的大意。  明确:可分两层。  第一层:对匈奴的战略意义;第二层:对汉族的战略意义。  D、这段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大青山描述的总括,又是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  4.试分析3—7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一部分深刻地揭示出早在战国时期大青山南麓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重地,为下文写赵长城进一步作了铺垫,反映出修筑赵长城的地理历史背景,这样后一段对汉王朝战略部署的分析也就获得更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