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567788
大小:43.1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22
《【语文】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庆铁人中学高一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出题人:李丽环审核人:周丹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2、请将答案直接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翰林院与翰林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度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
2、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②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
3、,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
4、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
5、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B.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10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的最高级别。D.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B.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是一项公正的选材制度。C.明太祖废除
6、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D.古代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
7、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一)文言文阅读(2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10题杨烈妇传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
8、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①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循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②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