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562334
大小:9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2
《【历史】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1考试(文)试题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包三十三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I考试高一年级文科综合试题(文科)历史部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
2、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3.《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市场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主要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4.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
3、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A.流通铜贝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6.对史料进行研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说的是徽人十二三岁就要到城中当学徒,十七岁就要出去闯天下。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A.明代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4、的概况 B.明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基本情况C.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 D.明朝地方政府对社会风俗变化所持态度7.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8.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A.属于近代的民族工业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C.实质是外国资本家在华创办的企业D.没
5、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9.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A.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B.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C.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D.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10.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必
6、要的法律保障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11.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B.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曲折发展、萎缩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D.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12.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7、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C.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D.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二、非选择题(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30分):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