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561227
大小:8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22
《【语文】云南省景洪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音乐与教育(节选) 朱光潜 音乐对于人生至少有三重大功用。 第一是表现。情感思想都需要发扬宣泄。我们都知道在欢喜时大笑一场,在悲哀时痛哭一场,是一件畅快事。严守一个秘密,心里才感觉不舒服;尤其是感情不能压抑,压抑便引起冲突和苦痛。依近代心理学看,许多精神病都是情感不得宣泄的结果。音乐的表现是最正常的康健的表现,因为它是人类的普遍嗜好,而同时它的命脉在和谐。音乐对于人的情感不仅能“发散”而且能“净化”,就因为它本身是和谐,对于人的心灵自然
2、能产生和谐的影响。我们有听音乐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凝神静听之后,全体筋肉脉搏都经过一番和谐的震荡,心灵仿佛在困倦之后洗过一回澡,汗垢尽去,血液畅通,有心旷神怡之乐。如果我们不仅是欣赏,自己能歌唱弹奏,除了这种生气洋溢的乐趣以外,我们还可以得到人生最大的快慰,成就一种作品的感觉。 其次是感动。音乐直接打动感官,引起生理的反应,所以感人最普及而深入。中西神话和历史上都有不少的关于音乐感动力的传说。城市有借音乐造成的;胜仗有用音乐打来的;美人有借音乐取得的;深交有因音乐结成的;名著有从音乐引起思致的。瓠巴鼓琴,游鱼出听;据
3、近代生理学家的实验,对牛弹琴,也并非毫无影响。人类情感有许多花样,每种花样在脉搏呼吸和筋肉运动上都有一个特殊的节奏,特殊的模型。音乐的抑扬顿挫,长短急舒,往往与这种节奏和模型相称。某一种乐调在生理上激起某一种节奏和模型,就引起某一种情调。所以在听音乐时,实在有两种乐调在进行。一是外在的,耳朵听的;一是内在的,听者身体在无意中所表演的。人类生理构造大致相同,所以一个乐调可以在无数听者的心弦上引起交感共鸣。音乐是极强烈的同情媒介,也就因为这个缘故。10第三是感化。感动是暂时的,感化是久远的。音乐由感动至感化,因为它的和
4、谐浸润到整个身心,成为固定的模型,习惯成为自然,身心的活动也就处处不违背和谐的原则。内心和谐,则一切不和谐的卑鄙龌龊的念头自无从发生,表现于行为的也自从容中节。中国先儒以礼乐立教,就为明白了这个道理。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这两者中间,乐更是根本的,因为内和谐外自然有秩序,没有和谐做基础的秩序就成了呆板形式,没有灵魂的躯壳。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一个人修养到这个境界,就不会有疵可指了。(选自《朱光潜谈美》,金城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音乐
5、感人是深入的,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有外在和内在两种乐调在进行。B.人类生理构造大致相同,因此一个乐调在无数听者那里产生的情感都一样。C.音乐的命脉是和谐的,于人的情感具有“发散”和“净化”的作用。D.音乐的和谐浸润到人的整个身心,身心的活动也就处处不违背和谐的原则了。2、下列对音乐三重功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希腊人用一种音乐医治精神病,是音乐具有“表现”功用的体现。B.俞伯牙奏高山流水得遇知音钟子期,是音乐具有“感动”功用的体现。C.孔子把诗乐作为教育的基础、政治的基础,是音乐具有“感化”功
6、用的体现。D.大型音乐会,观众随歌声同欢呼同悲泣,是音乐具有“感化”功用的体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们如果想体会群体同情的味道,可以在广众中听音乐,因为音乐是极强烈的同情媒介。B.中国先儒重视乐,是因为认识到了乐可以使人的内心和谐,而内心的和谐,才会使外在生活有秩序的道理。C.音乐于人生有多重大功用,因此我们必须普及音乐教育,把音乐教育提到首要的位置上来。D.人的情感是不能压抑的,如果压抑引起了冲突和苦痛,听听音乐不失为一种好的宣泄方式。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7、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泷冈阡表》①节选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10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
8、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