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论文:风光摄影与“顺自然之性”

风光摄影论文:风光摄影与“顺自然之性”

ID:16555180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2

上传者:U-3266
风光摄影论文:风光摄影与“顺自然之性”_第1页
风光摄影论文:风光摄影与“顺自然之性”_第2页
风光摄影论文:风光摄影与“顺自然之性”_第3页
风光摄影论文:风光摄影与“顺自然之性”_第4页
风光摄影论文:风光摄影与“顺自然之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风光摄影论文:风光摄影与“顺自然之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风光摄影论文:风光摄影与“顺自然之性”内容摘要:在中国传统山水文化里,对自然观的认识十分重要,作为风光摄影家,既要了解自然界生命生生不息的自然本质,也应把握以顺应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而产生的思想、行为的自然精神。只有具备了山水文化的底蕴,才可能对风光摄影有深刻的、不同于他人的认识,才能拍摄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风光摄影作品。关键词:风光摄影自然之性山水文化风光摄影是以大自然为拍摄对象,用相机后面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自然界中的那些和人类心灵亲近的山水形象,并通过自然来认识自己,这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老子曾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便成为道家思想去认识自然的方法论。一、顺自然之性的审美境界唐代诗人王维在《山水诀》中曾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里的“肇自然之性”,就是以自然为基本,以自然为初始,以自然为根据;“成造化之功”,是指水墨山水画最能体现出自然界万物的生命迹象,把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通过画家之手巧妙地展现出来,是顺自然之性。王维把对自然山水中的“道”的理解融入山水画创作之中,这是道家自然观思想引导下的具体观察生活,并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审美思想体现。 南朝王徽的“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正是把客体的自然与主体的感受结合起来,这也是道家以人的性情去顺应自然的思想在山水画家审美观上的一种具体体验,是一种自然境界。风光摄影应借鉴这种自然境界,于“真山真水”上探讨山水之性情,以求将“我”之性情表现于山情水性之中,使“真山真水”中的自然之美符合人的心灵审美需要。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他的意思是说,圣人用道来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质,贤者用胸襟来感悟自然事物的精神。圣贤们之所以畅游于自然的山水间,是因为他们在自然山水多形质而富有灵趣中感悟出一种“道”,因此,仁者、智者乐在其中。正因为古代圣贤胸中怀有对自然之性的认识观和情怀,才能以这种自然观去观察和印证自然界所呈现出来的物,才能以这种情怀去体验和玩味自然界的物,通过顺自然之性既悟到了道的境界,又使自己乐在其中。宗炳的这种“山水以形媚道”的思想,既应和了老子的自然观,又确立了以后山水画在功能和价值两个方面的追求都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标准,这为后来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二、顺自然之性的风光摄影创作理念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尤其是博大精深且绵延不绝的山水审美文化,是中国风光摄影取之不尽的源泉。风光摄影只有深入挖掘并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使之有机地融入风光摄影的语境之中,才能拍摄出风格鲜明、能深刻表现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作品来,才能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如郎静山的“集锦摄影”,陈长芬的“星空、长城”系列作品,陈复礼的“写实与画意相结合”的摄影等,在风光摄影史上都是成功之作。中国山水画大师对于自然的深刻认识,以及山水审美理论的创立正是建立在“顺自然之性”基础之上的,并以此去体验山水画创作中那些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且从中获取自然界生命不息的精神诠释和原创作品,这也是中国风光摄影具有民族特色的出路所在,也是中国风光摄影的立足点。一些风光摄影者盲目到处采风,不一门心思深入挖掘追求唯美,却片面追求画面光色的艳丽和视觉冲击力,创作简单化,题材手法撞车化,这已成为普遍现象。当然,如果将风光摄影当做和旅游娱乐一般就另当别论。 如果要改变笔者提到的上述局面,就应该重视风光摄影纯粹的艺术精神追求,避免风景画的肤浅和装饰画的平庸,寻找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表达手段,借鉴和吸取中国优秀山水画的审美思想,以表现人文精神为崇高追求的艺术语言形式,将文化思想的积淀,化作一种审美的境界。有着山水诗画文化传统的中国风光摄影人,在风光摄影和水墨山水的嫁接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现代社会,应以相机为笔墨,描绘出祖国的大好河山。许多著名的风光摄影家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准确定位在文化特色和民族审美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郎静山曾说,“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郎静山的风光摄影追求典型的中国画风,包孕着唐诗宋词的风骨和神韵,体现出典型的中国山水审美思维和人文精神,画面呈现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其实,中国传统山水画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一直都是以“顺自然之性”这一原则在发展的。中国具有敬畏自然的文化传统,“顺自然之性”始终是中国人对于自然山水的重要命题。“自然之性”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情态,这种自然的本质是风光摄影家必须予以尊重和认同的,有着悠久山水文化传统的中国风光摄影人应当深悟“顺自然之性”的精髓,要敬畏自然、热爱自然、关怀自然,它是风光摄影创作的生命源泉。用镜头去表现人类共同生存的自然,用人性中的“善”去呼唤人类的良知和爱心,告诉世人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所有风光摄影家的责任和义务。结语 “顺自然之性”是人在顺应自然本质的同时,也要深刻领悟到自然精神,也就是说,人在尊重“自然之性”的同时,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的创造既具有生命气象,又具有人文精神。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山水之乐比作圣贤之德。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将青山比作妩媚的美人,这些都是对顺自然之性的最好诠释。当中国风光摄影作品中有内在的民族文化时,它表现出来的必然是民族性,只有这样,风光摄影才会由个人的艺术创造,升华到全人类情感的审美境界上来,在“顺自然之性”的审美境界基础上,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风光摄影作品,使风光摄影作品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止泊之所。参考文献:[1]何加林.凝视的空间:浅识山水画境界的契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2版上卷)——宗炳画山水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