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原始稻作 中

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原始稻作 中

ID:16545732

大小:44.8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22

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原始稻作 中_第1页
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原始稻作 中_第2页
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原始稻作 中_第3页
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原始稻作 中_第4页
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原始稻作 中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原始稻作 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原始稻作中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原始稻作(中)2010-10-3012:51三、稻作传播与史前氏族及历史语言的关系稻作的起源和传播离不开人,现在的考古发掘已经把稻作起源历史推前到距今8000年前。那么,距今8000年前长江中下游生活着的是些什么氏族?黄河中下游生活着的是些什么氏族?彼此间如何交流融合?这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古人类学着重研究农业起源之前的旧石器及其以前的漫长时期。考古学只告诉我们那是什么文化,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它们区别的标志是什么样的陶器,彩陶?黑陶?印纹陶?什么样的石器,石铲?石镰?石磨盘和磨棒?石杵和石

2、臼?考古所藉以区别的只是物,而非人。考古上牵涉到人的,只有非常有限的墓葬的方式,推断其社会的性质而已。在文献记述方面,可以推溯的最早期氏族名或人物,像少典、炎帝、黄帝、颛顼、祝融、尧舜等,或是传说或是神话和传说的揉合,早些的很难与考古时期挂钩,迟些的已接近夏商的时期,与8000年前还有数千年的空白。这些传说有一定的可靠性,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关它们的文献资料甚多,却紊乱而矛盾,它们本身还处于研究和争鸣之中。研究水稻遗传分化的科技工作者,可以使用现代手段,深入地分析线粒体DNA、植物硅酸体等,并以之结合出土的遗址年代,作出一些有关稻作起源、分化的结论,但同样不能与当时人的

3、活动联系起来,提供某些信息。因此,对稻作的传播,我们只能大体上按比较可信的传说材料,作一点分析。中国新石器早期的氏族人,主要是西北甘青高原的羌人和东部沿海的东夷。所谓三危、三苗和蚩尤是羌人的三个部落。据传说,他们约在6000年前就和炎帝一起,沿黄河向东迁徙,直到鲁中。在迁徙过程中,三个部落融合为一,由蚩尤统领,先战胜炎帝,后来和黄帝族争夺中原失败。战败的蚩尤族分不同的路线撤退,一路沿老路西迁至豫西山区,经历唐、虞、周长达2000千年的征伐,再向江汉平原洞庭一带退避,成为史书上所称的南蛮。另一路继续向西南迁徙的,便是今苗族苗、蛮同音。当然,未曾撤退的便和汉族融合了。所谓南蛮

4、,是汉族对他们的称呼,其实他们的先人是古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群体,后来因被羌戎、东夷等联盟集团战败,逐渐迁到长江中下游,以后迁至珠江流域,印度支那半岛,因而被称为南蛮。同样迁至北方、东北、西北的,被称为北蛮。黔东北的《苗族史诗》里唱道:"…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的地方,打从人间出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去。"苗人留恋过去住过的"旺儿的城池"旺儿指帝王,还有"勾吴水乡"勾吴意为水乡之国,今苏、皖、浙一带。这些史诗反映了苗人最初是南蛮的一支,住在太湖地区水乡,从事水稻耕作,他们每迁至一个新的地点,依然种植水稻,直到

5、进入山区,才被迫改种杂谷。他们经过的地方,可能人烟稀少,稻作还是他们携带传播的。东夷是上古时代亚洲东部最昌盛的一个族群,与羌族群媲美。东夷族奉鸟为图腾,主要是雁鹄、燕子等候鸟。从河姆渡、良渚文化到春秋时吴越国出土的器物上都有鸟图象。良渚出土的"耘田器",当初只是形容其形状像现在水田里使用的耘田工具,后来竟以良渚文化时已有耘田技术传播开去,经过许多人的怀疑和质疑,虽然不大有人坚持是耘田之器,但也说不出该器究作何用的解释。最近董楚平根据台湾学者发现"耘田器"和饕餮纹可以重合的现象,象征图腾神和人的合一。因而作出新的解释,即所谓"耘田器"当是一种飞鸟的图腾象征,拟取名"鸟田器"

6、。笔者建议可取名为"鸟田徽",董先生表示同意。何光岳认为东夷族团和西羌族团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其他如南蛮族团、北狄族团、东胡族团、百越族团的分支,几乎都是从他们两个大族团中分出去的,或是由这两大族团的某些支系在融合中分出去的。西羌族团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东夷族团的始祖是太皋氏和少皋氏。这四个支族的共同祖先便是华胥氏。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是东夷族团的代表类型,但东夷族团的支系繁多,其来源、迁徙、演变、融合比较复杂,难以清理,至今是个难题。长江中游最早的稻作遗址已有8000余年历史,下游也有7000年历史,黄河流域早期的稻遗址没有超过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

7、000~4500年的,这是否意味着在龙山文化以前,稻尚未传入黄河流域?同样,黄河流域的黍粟亦未曾传入长江流域?在黄河流域活动的族群还没有南下至长江流域?那么,在长江中下游从事稻作的又是那些族群?是南蛮和东夷的先民?这些似乎都有可能,也都欠有说服力。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即稻作的北移或黍粟南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们要经历一个年复一年的相当长的时期,从小规模的迁徙聚居交流,逐渐扩大范围。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不大可能都留下遗迹。贾湖遗址地处淮河上游,贴近黄河中游,既然已经出土了稻谷遗存,是给上面推断的一个有力支持,我们期待有进一步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