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上林唐碑_大宅颂_和_智城碑_看唐代中原文风对岭南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上林唐碑《大宅颂》和《智城碑》看唐代中原文风对岭南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莫道才内容提要:在广西上林县发现的唐碑《澄州无虞县清泰乡都万里六合坚固大宅颂》和《廖州大首领左玉铃卫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一首》对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对岭南民族地区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从两碑的骈体文风可以看出中原文体风尚的影响;从用典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原文化的渗透;两碑体现了岭右地区对中原文化很早就产生了认同感、归属感。关键词:上林 唐碑 大宅颂 智城碑 中原文化 岭南 骈文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2、 在广西上林县发现的唐碑《澄州无虞县清泰曾与宾阳并称宾林县,翌年夏,重又分开恢复上乡都万里六合坚固大宅颂》(以下简称《大宅颂》)林县建置至今。2003年12月12日至15日,我和《廖州大首领左玉铃卫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们应上林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参加“广西上林唐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城唐碑学术研讨会”,因此得以在上林县考察而一首》(以下简称《智城碑》)对研究唐代的历史文看到了《大宅颂》、《智城碑》这两块珍贵的唐碑,化特别是中原文化对岭南民族地区的影响有重以及与《智城碑》共存的一座唐代古城遗址等人要的意
3、义。下面就几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文遗址。我们深为发现遗落在岭南地区的这两一、关于《大宅颂》和《智城碑》及其产生的背块珍贵唐碑感到庆幸,并为学术界对此蕴涵的文景分析化价值尚关注不够感到遗憾。①上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县城距《大宅颂》位于今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剥广西首府南宁市128公里。全县地形多属喀斯庙山山脚一岩洞中。该碑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特地貌,山多为岩石构造,山势奇特,自然景观优(公元682年),作者为韦敬辨。碑高95厘米,美,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比如,明代著名旅行家宽64厘米,碑文为楷书,竖刻,共17行文字,每
4、徐霞客曾到该县的三里、洋渡等地旅游考察53行字数不等,最多为28字,最少为1字,总共天,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对上林县的奇山秀水有386字。其中第4行到第16行为正文,由“序”、详细的记载,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上林县历史“颂一首”、“诗一篇”三部分组成。位于今上林悠久,秦朝即为桂林郡地。唐武德四年(621)置县覃排乡爱长村石俭屯后智城山脚一处岩厦石上林县,属南方州,此为“上林”名称由来。(见壁上的《智城碑》,作者为韦敬一。该碑刻于武《新唐书》志第三十七地理七上)1958年广西壮族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碑高164厘米
5、,宽79自治区成立后,改属南宁专区专员公署,1971年厘米,底线高出当地地面2厘米到3厘米。碑属南宁地区行政公署。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改文也是楷书,竖刻。共24行文字,首行42字,属南宁市。历史上曾属宾州,1958年冬,上林又末行32字,其余每行均为47字,共1108字;但STUDIESOFETHNICLITERATURE5民族文学研究2005.4有几行第47字下多出1字到3字,总共1115中可以看到当地繁荣富裕的社会状况。如《大字。碑面行距字距整齐有序,其中第2到23行宅颂》所描写的景象“黎庶甚众:,粮粒丰储。纵
6、为正文,由“序”和“碑一首”两部分组成,碑文中有十载无收,亦从人无菜色。”文章虽然可能有刻入了武则天创造的6个异体汉字。《智城碑》些夸大其辞,但人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应该是是因智城而作的。智城遗址利用三面环抱地势基本事实。《智城碑》也记叙道“澄江东逝:,波笔直陡峭的石山建成,仅在谷地出口外构筑3开濯锦之花;林麓西屯,条结成惟之叶。”“田家道城墙,将城内城外分开;又在谷地的转弯处筑酒浊,涧户琴清。”可见不仅人与自然环境和谐,2道城墙,将外城与内城分开。城内呈东西宽屋舍周围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家家酿酒,户户欢南北窄的不规则状
7、。东西最宽处为530米,南歌,恰如世外桃源。《大宅颂》和《智城碑》虽然北最窄处为250米。内城面积1115公顷,外城不是历史的如实记录,不能完全当作历史来读,面积5104公顷,总面积6119公顷,周长117公但从侧面对当地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因此两里。今日尚见的遗址遗迹有城墙4道、城池3碑仍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大宅颂》和处、水井1口等,还有石臼、石马槽、石磙、石碾、《智城碑》反映了唐王朝在走向兴盛时的边疆的陶瓷器碎片和瓦片、残片等遗物。社会状况。从碑中的记载来看,唐代上林民族《大宅颂》落款时间为“永淳元年岁次壬午
8、地区并非环境荒僻,野蛮落后,人民愚昧,而是十二月十五日聊掇”《智城碑》的落款时间是,物产丰庶、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心态崇尚儒雅。“维大周万岁通天贰年岁次丁酉肆辛卯朔柒癸从两碑可以了解唐代前期岭南地区的一些社会酉检校无虞县令韦敬一制”。“永淳”为唐高宗状况,纠正我们以往的一些认识偏差。年号。永淳元年为公元682年,干支正是壬午。二、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