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设计

《行路难》教学设计

ID:1652203

大小:5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12

《行路难》教学设计_第1页
《行路难》教学设计_第2页
《行路难》教学设计_第3页
《行路难》教学设计_第4页
《行路难》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行路难》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行路难》教学设计潼关县实验中学姚飞教材分析:《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从题材上来说,本篇属于歌行体古诗,形式比较自由,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主要表现形式。内容上来看,诗歌的写作背景与第五单元的部分作品相似,都是作者在遭受贬谪后,情感的抒发。情感上来看,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学情分析:这首《行路

2、难》(其一)是诗仙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名人名篇,千古传颂。学生对于李白的了解从小学至今,可谓耳熟能详,不存在认知上的陌生感。但是,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对教师讲解的记忆和理解的程度上,对于自主分析诗歌,则普遍感到困难,没有形成分析诗歌的方法和能力。指导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8,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诗歌学生是接触的不少,甚至许多名篇还做了记忆背诵,但是大多数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成诵。而我打算通过一些浅显诗歌理论的渗透,引导学生将以往感性的认识和现在理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歌的能力。此外,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上,引导学生学习李白遭遇人生挫折时

3、,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执着追求理想的人生品质,有效地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预习提纲:1、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2、通读诗歌,扫清生字词,结合注释,整体把握。3、细读诗歌,找出诗中的意象和事件,你能从事件中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4、精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2.讲述演示——实验操作——总结提升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2、体会感悟,引导学生

4、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8难点·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2.在跳跃的叙事和纷乱的意象中,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打字白板和PPT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认真完成预习提纲的要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轮明月从古照到今,让我们读懂了了苏东坡的乐观、豁达。而今一条道路也从唐朝向我们展开,那么一曲乐府古题《行路难》,是否能使我们读懂大诗人李白呢?(多媒体显示课题)二、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提纲。三、作者介绍:提问学生。(名、字、号、称、人(家)、作、风)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

5、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豪放飘逸。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月下独酌》《望庐山瀑布》《大鹏赋》等四、初读感知:1、规范诵读,读出节奏,把握情感。(学生诵读,教师纠正读音,强调重读和停顿。)82、整体把握,结合注释,以自己的话,梳理文意。(教师明确: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

6、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一、品读赏析:诗歌多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列举学过的《在山的那一边》中“山”和“海”的意象,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的意象等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意象)本文也有一些意象被寄予特殊的含义,更有一些词语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试在诗中找出来,小组交流,作简要分析。(多媒体显示)写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

7、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教师提问学生,简要分析写作背景,“在京时,李白的想法和他的境遇?”(提问:学生在写作背景中找出,李白当时的“理想”和“现实”具体指什么?)8明确:李白的“理想”和“现实”存在巨大的反差,理解李白抑郁苦闷的心境!分析诗歌的一、二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