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和谐化论文:浅谈茶具设计的造型规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和谐化论文:浅谈茶具设计的造型规律摘要:以茶具这一具象产品为例,分别从“形神兼备”、“物我合一”、“情景交融”三个方面来论述茶具的造型规律。关键词:和谐化形神兼备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和谐化设计,即设计在处理人、物和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时,使各个对立因素在动态的发展中求得平衡,并将具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补融合,建构成一个有机的、谐调的整体,最大化地满足产品之于人功能和情感的双重需求。基于茶具,其和谐化设计不是简单的"造物",乃是创造出演绎“茶”的文化根性,孕育着人的丰富情感以及强大功能性、审美性、经济性的和谐整体。1、茶具和谐化设计的演
2、变茶具,归属于饮具,是相对于食具、坐具而来的,与咖啡具、酒具并列。同椅子一样,茶具设计历来倍受关注,和谐的思想也一直贯穿其中。从最初片面的、简单的和谐设计观慢慢演变为今天的和谐化设计,是一个从“知”到“行”,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探索过程。2、多元的重构--茶具和谐化设计的具体体现伴随着和谐化设计的深入,茶具设计的重心已经不再是有形的茶具个体,而越来越转移到多元的具象“关系”上。这些“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就是茶具和谐化设计的具体体现。若按照物质与精神两大层面来划分,则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2.1形神兼备--茶具内在实用功能性与外在艺
3、术审美性的统一茶具作为饮茶之物,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可用,即实用功能性。表现为容量适中,好拿、好放、好喝,把手距离恰当,壶嘴粗细适度,倒茶水要流畅,能耐骤冷骤热等。在设计中就要求整合加工工艺、材料等要素,依据人机工学原理,使茶具与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协调,重点考究在使用过程中“握”、“端”、“提”、“拿”等手部特征以及“喝”的嘴部习惯。同样,茶具设计亦崇尚可观、可赏,即艺术审美性。以流盼之形,演绎茶具的艺术“神韵”,让人在天机参悟中解读,在理法参悟中确立,在气韵参悟中明了。其有机的造型、光洁的质感,由形及神,形神兼备的和谐之美尽现无余。
4、其中,“形”指由功能决定的造型,而“神”则是形态展现的神韵。那么,这种“神韵”该如何塑造呢?事实上,它源于“形”、“情”、“味”、“势”的有机结合。通过线型的曲直、张驰、急缓、长短、强弱、软硬,面的曲直、大小、多少、光滑与粗糙,色彩的明暗、淡浓、冷暖、轻重、饱满程度,以及材质的肌理、质感等来表现。其中,既讲究形体的变化,又注重整体的统一;既讲究对称,又注重对比;既讲究花草、字画、虫鱼百兽的装饰性,又注重运用不同材质进行配套设计。因此,茶具设计讲究从“物趣”到“天趣”,以“人趣”为“物趣”,由形及神,彰现茶具形态的神气、灵魂。乃是茶具和谐
5、化设计的第一个重要体现,即形神兼备。2.2情景交融--茶具与环境的气氛烘托古人习惯于在茶具上题写、雕刻诗文,目的之一在于烘托茶具使用的人文氛围,让人陶醉在引起诗意反应的人文意境中。同样,人们亦崇尚在茶具上绘制、雕刻诸如松、竹、梅以及花、草、瑞兽之类的图案,意在烘托“在乎山水之间,在乎诗文之间,临江溪,对青山”的自然意境。二者遥相呼应,造型生动有力,与浑圆的壶身相配。置于庭院小桌,双鸡头流泻而出的茶描绘出了一幅“浓浓春意,清秀溪水,一泻千尺,雄鸡高歌”的美丽画面,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呢?1985年格雷夫斯为alessi公司设计的一款自鸣式水
6、壶。壶嘴处被设计成小鸟的形状,当开水沸腾时水壶就会发出小鸟的叫声。设计师将自然中富有生命意义的造型元素运用到设计中,使用户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趣味,陶醉于虚构的自然氛围中。总之,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导致人变得“心浮气躁”,作为生活“道具”的茶具就迫切需要创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诞生乃是和谐化设计的又一重要表现。3、结语和谐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乎人类与自然,关乎现在与未来,关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需要由客观的物象和其表现的情感意境共同诠释、展现。茶具的和谐化设计是茶文化“整体浓缩”的物化形态。需要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理论
7、和方法作为基础。在设计中,考察人们的生理需要、身体结构、动作过程直至“喝”的自然环境,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考察人们的心理、情感、道德和价值取向直至“喝”的社会环境,则需要人文科学的支持;构想解决方案并通过物质形式加以实现的过程,如结构、材料、加工、装饰等,包括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消除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技术科学的支持;而满足使用者的情趣、激发使用者的愉悦、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则需要艺术科学的支持等。总而言之,茶具的和谐化设计是跨学科、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在于创造“人化”的器具,实现物质和精神范畴内诸多要素
8、的和谐。之于茶具本身,是茶文化的符号再现;之于人,是抒情怀、道心曲、剖灵魂、展风韵的物象。参考文献:[1].[法]马克.第亚尼编著.藤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