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宝典

《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宝典

ID:16514545

大小:472.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13

上传者:U-3183
《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宝典_第1页
《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宝典_第2页
《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宝典_第3页
《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宝典_第4页
《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宝典_第5页
资源描述:

《《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宝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绪言 请不要“堕落”成宣传干事(代序)  2006年9月加入日新,开始接触新闻写作;2008年任中文编辑,开始自学新闻理论;2009年任日新网总编辑并在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人见习记者(编辑)较为系统地学习新闻写作知识。最近在看高钢老师(注①)所著《新闻写作精要》一书,颇有收益。现以本书为主要框架,结合我在日新三年多的校园新闻写作经验和其他一些新闻理论知识,写点东西,算是感谢希望对日新的孩子们有所帮助。  10月份,我同日新网第十任总编辑王占盛和胡康榆(注②)去学校理工学院,与理工一百多位校园记者交流校园新闻的写作知识。我在讲台上郑重地对他们说:“请不要'堕落'成宣传干事,要时时刻刻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要求自己、鼓舞自己”,这句话也送给日新网以及所有大学校园内的的学生记者们。  新闻是一项高压、高危的事业,新闻写作是一件脑力和体力结合的工作,新闻写作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请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同学们仔细考虑,是否要进入!  新闻是一项永远新鲜、富有挑战的事业,新闻写作是一件充满喜悦和成就感的工作,新闻写作的学习是一个持续收获并令人成长的过程,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同学们,你还在等什么?-----------------------------------------------  《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绪言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常用文体,它是对社会(交大校园)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主要客观变动状况做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  消息就是新闻。之所以要把它称为“消息”,主要是为了在新闻的体裁上把它与其他新闻报道的体裁区分开来。  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二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体裁。我主要谈的就是这种“狭义新闻”——消息的写作(本文谈到的“新闻”一次皆指狭义新闻,即消息)。  消息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动态新闻,因此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些报道动态新闻为其主要任务的现代新闻媒体中,消息是新闻记者使用频率最高、在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新闻报道题材。(日新的记者最最重要的业务便是写好消息)  消息具有以下特点:  !集中报道最主要的新闻事实  所有的新闻题材都是在报道事实,但是报道事实的方式和方法差异甚大。消息报道湿湿的特点是单刀直入式地报道事实的本质和真相。  !简洁概括、快速报道动态新闻   用简明扼要的言语概括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简明的语言室消息行文的要求和特征。  !具有独特的文体结构形式  百余年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体结构至今在消息的写作中占据着稳固的统治地位,这就是“先重后轻”的倒金字塔结构。这一结构的本质要求是——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告诉(日新网友)网民、读者、观众、听众。  消息最明显的外在标志是它具有一个“头饰”即在正文开端有一个“消息头”一般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发布新闻的机构、发布新闻的地点、发布新闻的时间、发布新闻的记者。  例如:中新社南昌11月5日电(王剑)  日新的“消息头”一般为:本站讯(记者王占盛报道),这样的消息头类似与报纸,例如:本报讯(记者XXX)。  综合各大权威网络媒体的做法,建议将日新的消息头改为:日新网x月x日讯(记者xx),突出品牌性、时效性,这也对日新广大编辑、记者在时效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专业化的体现,也是一种鞭策。  这样的“头饰”在新闻媒体中已经成为了新闻机构与受众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信号:见到它,就意味着你看到的是消息而不是其他文体的新闻报道。so编辑、记者们——注意不要在人物通讯的正文前加“本站讯”之类的信息头了。-----------------------------------------------    注释①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起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北京日报》、《工人日报》、《华声报》等新闻机构从事职业新闻工作25年,曾任《华声报》总编辑。50随时辞去总编辑职位,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  注释②胡康榆:日新网第一任首席摄影记者,上海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候选人,被世博会组委会聘为“世博城市之星”。其多组摄影作品发表与日新网,捧红了诸多美女,成为许多交大女生的御用摄影师。内部称呼之为“世博会”or“大叔”。-----------------------------------------------  每天一例:(选择日新网最新刊出文章,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原文:[大联赛]江西赛区收官战昌大克老对手进全国决赛   今天就讲讲导语,这篇新闻的导语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过于拖沓。  导语是有其写作特点的,美联社(世界三大通讯社之一,算上新华社就是四大)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对25个词以下的英语单词(在汉语中可以理解为词)可以不停顿的读完,并很容易理解。我们写导语的时候也是一样,要尽量简洁。  另外——“决赛赛”?多了个字了。编辑请注意!写上《日新网新闻事故登记表》吧。  再另外——“昌大”?少了个字了。编辑请注意!写上《日新网新闻事故登记表》吧。PS:赞一下本文的时效性,本文的记者、编辑辛苦了!  以下是我根据上面的内容拟写的导语:  日新网11月18日讯(记者农黎明)南昌大学足球队今日成功击败老对手江西师范大学足球队,晋级李宁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全国总决赛。  11月18日下午,李宁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江西赛区甲组(高水平运动组)决赛在华东交通大学南区足球场举行,实力占优的南昌大学足球队(以下简称昌大队)以2:0力克江西师范大学足球队(以下简称师大队)。(这段放在正文中)《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第一节 一、导语的写作之导语的作用  说消息导语的写作前,日新的编辑、记者们——我们一起看看国外新闻界人士是如何评价导语的。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美国新闻学者 赫伯特·黑德)  *导语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力量,它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 (美国《底特律新闻》社论作家 杰克·海顿——呵呵,差点就写出杰克·伦敦了)  *如果你写好了导语,你就已经完成了90%的报道任务。确定导语是一场战斗。 (《纽约人》杂志撰稿人 约翰·麦克菲)  *新闻写作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部,就是写作导语。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注①) 迈尔问·门切) 校园记者们,请记住!我们有的的记者在实际的新闻写作中并不注重导语的写作,甚至有先写正文、再写导语、再拟写标题的恶习。这是极其错误的!  *导语一旦写就,它有利于组织报道。 (纽约人》杂志撰稿人 约翰·麦克菲——这丫出镜率比较高)    为什么先给大家看这些“名言名句呢”?我想转达给校园记者们这样一个观点——无论是极有造诣的新闻记者还是最具权威的新闻学者,在谈到新闻导语(本文谈到的“新闻”一次皆指狭义新闻,即消息)的写作都会怀有敬畏之心。他们会有一种共识:导语是新闻写作中最主要的、也是最难的一部分。  一、导语的作用    导语的重要不仅仅因为它位于消息开端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导语在消息中所起的作用。   1、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  导语高度概括新闻事实的面貌,集中表现着新闻的核心内容,快速传达着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它所反映的是最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导语的这一功能在现代社会的主流媒体特别是以高科技手段支持的新闻媒体,诸如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我们日新正是网络媒体啊!)  2、吸引读者  导语不仅仅是一篇新闻的提要,而且是一篇新闻的导读。受众是否愿意继续把新闻读下去,往往要看新闻的导语是否具有吸引力。(粗糙没有价值的导语,日新网友是不会买账的)  3、建造新闻展开的逻辑顺序和结构关系  这一点要展开的、仔细的讲一讲。一个好的导语实际上已经建造了展开新闻报道的逻辑关系和基本构架。因为在导语中,你会对全部的新闻事实进行审视、思考、判断,最终确认你想告诉读者的内容,同时确认你讲述的这些内容的文字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对新闻事件要素间的轻重辨识、对新闻事件所涉及的各方关系的认知、对描述新闻事件的方式与方法的选择,都已经完成。你写就得导语已经蕴含着你讲述整个新闻的思路和方法。  《纽约人》杂志撰稿人约翰·麦克菲(第三次出境O(∩_∩)O~)说:“报道由导语延伸而出。”可谓是职业新闻人的经验之谈。  其实,中国有句老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闻写作初学者尤其也记住这个观点,并将之始终贯穿于你的这个学习过程当中。  感谢高钢老师着《新闻写作精要》一书。-----------------------------------------------  注释①新闻知识扫盲: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号称在美国排名第一,也就是世界第一。我不知道这样的排名使用的什么指标,怎么权衡,教授、学生、设备、出版物,可能都有。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美国新闻界至高无上的普利策奖在这里诞生。普利策新闻奖,其声誉等同于科学界的“诺贝尔”,或电影界的“奥斯卡”。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创始人便是约瑟夫·普利策。早在1902年,普利策就在他的备忘录中记载下他的新闻教育观。他写道:“我的想法是将新闻作为一种崇高的知识分子的职业,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育现在、将来的从业人员。”他的梦想在1912年9月25日得以实现,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成为美国培养新闻从业人员、探讨新闻现在和将来的最好学校。-----------------------------------------------  每天一例:(选择日新网最新刊出文章,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原文:[传真]我校学子赴国际展览中心观看低碳技术展览     还是接着讲导语。  这篇新闻的导语,也有我上文提到的拖沓的问题。背景过于庞杂,违反“金字塔原则”,有宣传稿之嫌。“我校世纪英才二期全体学员以及校学生会主要学生干部约百人赴南昌国际展览中心参观展览中心举办的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数一下这句话有多少个字?记者、编辑自己都被绕进去了吧?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新闻写作多用短句,少用、尽可能不用长句!“世纪英才学校副校长、校团委书记、学工处副处长陈青平”陈书记自己看到这个估计也会晕吧?PS:赞一下本文的时效性,本文的记者、编辑辛苦了!  废话少说,我试着改一下:  日新网11月20日讯(通讯员张煌记者周群)11月20日,我校世纪英才学校师生等近百人赴南昌国际展览中心,参观在此间举办的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校团委书记、世纪英才学校副校长陈青平一同前往参观。  参观活动组织方表示,本次活动的目的是普及低碳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我校学子低碳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以低碳大会举行“世博会江西论坛”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共同关注世博、了解世博、支持世博、参与世博的良好氛围。  (权威媒体通行的惯例是——通讯员放前面,记者放后面。具体的原因不得认知,或许以此表示对通讯员的尊重,对媒体自我的谦虚?)《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第一节 二、导语的写作之导语的类型  通过昨天的文章,我们知道,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提示、预告和导读。在我们讨论导语的写作方法的时候,有一个原则我们还是实现予以特别强调——一定要用具体的事实要素构成导语!  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报道展开形式,也无论你采用是你修辞手段、文字技巧,请记住,一定要用新闻事实去支持你的导语。如果没有货真价实的事实内容,你写的就不是新闻导语了。  一般来说,如果从写作手法上看,两个大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的记者掌握写作导语的基本技巧。一个分类是从新闻的内容展开方式上对导语进行分类。据此,导语被分为两类——直接式导语和延迟式导语。另一种分类系统是从报道文字的表现方式上对导语进行分类,导语被分成概括式导语、描述式导语、提问式导语、评论式导语、对比式导语等等。  这么分是为了学习新闻写作的人能够把握导语的写作规律、特点、技巧,事实上,在实际新闻写作中,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是非常灵活的,而且是高度融合的。  1、直接式导语  这种导语也被业界称为“概括式导语”、“硬新闻导语” 。它的最突出特征是从第一句话开始就集中描述新闻事件的主题!在第一自然段就已经把构成新闻的何人、何时、何事、何地、为何、结果这些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交代出来。  直接式导语单刀直入地告诉读者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让读者对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一目了然。新闻更加详细的内容读者可以在导语后面的段落里索取。  理论少说,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实例:  〔本报讯〕欧洲大战于昨日拂晓爆发。(1939年9月20日《纽约先驱导报》:《德军入侵波兰欧战爆发》)  〔新华网(2004年)3月12日消息〕西班牙媒体11日报道,首都马德里至少3个火车站当日发生爆炸,造成至少192人死亡,此外还有1240人受伤。据报道,当地时间早晨7点30分左右,炸弹在到达市中心阿托查火车站的列车上爆炸。当时正值交通高峰时段,在15分钟内,同一条线路上的圣欧亨利娅和波索车站也发生爆炸。  〔路透社(1963年)11月22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遭到刺客枪击身亡。  〔中新社庐山(2009年)十一月七日电〕(何柳斌王剑)七日,《诗刊》“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在江西省庐山揭晓,路也、汗漫等十位青年诗人获此殊荣,其中来自广东省东莞市的“八零后打工女诗人”郑小琼备受关注。(《联合日报》菲律宾)(我写的哦O(∩_∩)O~)  〔中新网南昌(2009年)11月19日电〕(刘占昆张永康注①)十八日下午,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与九江市人民政府在江西南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中信集团将投资和招商一百二十亿元人民币,全力“包装”庐山西海风景区。(中国新闻网)    上面的导语就是直接式导语,这种导语是新闻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导语形式。它不渲染,不设悬念,不予铺垫,完全用新闻事实自身的力量,即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内容区吸引受众,打动受众。  现在请注意——直接式导语非常适合对突发性新闻、重大新闻、时间性强的新闻的报道。(好吧,我承认,把我和张永康的新闻放进去有点虚荣和显摆。汗~~)因为这些新闻是受众需要了解的信息,读者没有任何兴趣在索取这些新闻的过程中去玩味记者制造的文字游戏。  直接式导语包含的要素通常包括:  !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新闻事件中的人物;  !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  !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  !新闻事件的结局;  !新闻事件的原因;  !信息来源。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6+1,即新闻六要素加上信息来源。  在写作直接式导语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最重要的新闻要素,要根据新闻价值的标准,准确地对新闻要素进行取舍。不要在导语中追求展示信息的全面和详尽,只求披露信息的核心与要点。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并加深印象,我们选一篇日新网上的文章,一起来分析一下(原文地址:http://www.ecjtu.net/html/news/wentixinwen/20091122/18660.html):  本站讯:11月22日上午,“交大杯”足球赛八强淘汰赛在南区田径场继续进行,土建学院代表队(以下简称土建)迎战基础学院代表队(以下简称基础)。纵观整场比赛,土建占尽优势,7号球员潘兆强打进5球冠绝全场,帮助球队以9:1的比分血洗基础,挺进四强。     这则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是:土建学院足球队以9:1的比分血洗基础学院足球队。  导语中涉及的要素包括:  何时:11月22日上午  何地:南区田径场  何人1:土建学院足球队  何人2:基础学院足球队  何人3:7号球员潘兆强  何事1:“交大杯”足球赛八强淘汰赛继续进行  何事2:土建学院足球队迎战基础学院足球队,挺进四强。  何事3:7号球员潘兆强打进5球冠绝全场    上面如此庞杂的信息都堆放在导语中,怎么能够突出说明主体新闻要素?  这条新闻如果按照新闻要素的主要性排列,可能会得出以下结果:  何事1:“交大杯”足球赛八强淘汰赛上,土建学院足球队9:1血洗基础学院足球队,挺进四强。  何事2:土建7号球员潘兆强打进5球,冠绝全场。  何时:11月22日上午  按照这样的重要性对新闻要素进行分解后,我们会写出这样的导语:  日新网11月22日讯(记者xx)11月22日上午,“交大杯”足球赛八强淘汰赛上,土建学院足球队9:1血洗基础学院足球队,挺进四强。土建7号球员潘兆强打进5球,冠绝全场。  直接式导语的写作是检验记者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通过记者写作的直接导语,就可以发现他是否能够准确地职别新闻要点,是否能够清晰了解受众的需求,是否能够使用简介的文字单刀直入,直取新闻的核心。  2、延迟式导语    延迟式导语也被称为间接式导语、特写导语、软导语(注意区别哦O(∩_∩)O~)。他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不在导语最开始的时候直接告诉读者新闻中最关键的信息,而是用情节、引语、细节、故事的精彩片段激发读者的兴趣、疑问、好奇心或者是求知欲,借此带领受众走进新闻事件的核心。  延迟式导语通常不在报道突发性新闻、重大新闻、时间性强的新闻时使用。这种导语通常用于故事性、趣味性强的新闻、新闻特稿和各类软新闻的写作。延迟式导语最为吸引人读者的地方就是它的可读性、趣味性。  延迟式导语有两个原则必须坚守,它直接关系到这种导语写作的成败。  第一个原则是一定要早新闻中发现确实吸引读者的要素。如果新闻本身的事实要素不可能造成悬念的诱惑、故事的吸引、感情的召唤、冲突的刺激,就不要考虑使用延迟式导语。延迟式导语也是事实构成的,它和直接式导语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编造和有意误导!  第二个原则是不能延迟太久。如果延迟太久读者就会失去阅读耐心从而放系阅读,抱怨记者在拿他们开心。  老规矩,先来看看美国媒体上一些成功的例子:  他的最后一餐价值3万美金,这一餐将它置于死地。——《迈阿密先驱论坛报》这是一个贩毒分子将装满毒品的避孕套吞进胃里,后因避孕套在胃里破裂导致中毒身亡的新闻导语。   百万富翁HaroldF.McCormick今天买下了一个穷人的青春。——合众社这是一个百万富翁接受肾移植的新闻导语。  在新闻写作中,需要运用各种技术,根据新闻内容找到最恰当的文字表现方式。  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图书馆。  书架上只有四本书。你在其他图书馆或者书店都找不着这些书,也不会有批量新书补充到这里的书架上。  那是因为上周末在这里开业的Brautigan图书馆有个独一无二的规定——它只接纳从未出版过的书籍。  导语写成这样,真令人蛋疼~~    好的,我们还是用刚刚那个新闻稿子来试着改一改:  日新网11月22日讯(记者xx)身着土建学院7号蓝色球衣的潘兆强一脚门前抽射,打进他本场比赛第5粒进球,帮助球队以9:1的比分血洗对手。在11月22日上午举行的“交大杯”足球赛八强淘汰赛上,土建学院足球队击败基础学院足球队,挺进四强。  这样是否会好一些呢?    如果从报道文字的表现方式上对导语进行分类,我们可以为导语开一个长长的单子(额~很多类型,偶也没有尝试过),下面简单介绍一些主要的导语的写作方法。(大家想了解更多的话,请自己去找些新闻写作学的书籍,一般都会有介绍)  !概述型导语  这是对新闻的核心内容用概括地方式或者说直接叙述方式写出的导语。在概述型导语的写作中,特别要注意使用具体的新闻事实对新闻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永远记住,你是用概括式的语言对新闻的核心事实进行概括,不是对新闻江西概括性的评价,更不是概括你对新闻的观点!  来看一个失败的新闻导语吧,它就违背了这一原则:  在风云激荡的改革长河中,2003年无疑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  报道说的是什么改革?在哪一个国家内,哪一个领域的改革?“风云激荡”是嘛意思?“标志性意义”是嘛意义?这样的导语会让人不知所云。  (找了一下,没在日新上找到相关的例子,有发现类似例子的编辑、记者请留言,把网址发在评论上)  !评述型导语  在导语中加入与新闻相关的评论的要素,提示受众关注新闻的意义,是评述型导语的特征。这是一种需要谨慎使用的导语写作方式。  使用该类方式构造导语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导语中的评论要素一般来说应该是新闻的构成要素,尽可能避免记者的直接议论。借新闻中的相关人物的观点、意见、说法对新闻的意义做出评价,不失为构造评述型导语的好办法(这就是川哥注②常常强调的“借人之口”)。第二、导语中的评论要深刻独到,另人耳目一新、第三、导语中的评述要简明扼要。   !提问型导语  这种导语的写作方法是:直接提出一个关系到新闻核心的问题,将读者的注意力瞬间集中起来,然后立即公布答案,从而披露新闻的核心内容。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刺激读者的好奇心,引起读者的兴趣,有助于读者精确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    提问型导语需要掌握三个技术要点:  一是所提问题一定要让读者发生普遍的兴趣;  二是所提的问题要紧紧扣住新闻主题;  三是尽快让读者一目了然的问题解答。  记住——当你设计的问题不能出乎意料、不能引人注意、不能法人深省的话,就不要用提问型导语。  呵呵,为了使日新的记者们“与国际接轨”我们还是来看一些能够给我们启发的美国媒体的成功例子:  大使的狗是否也有外交豁免权?(美联社)  如果有人给了你生命,你将如何感谢他?(底特律新闻)  当然还有失败的反面教材:  你是否想知道自己已经怀孕?——男生可以BS整个记者了!  一吨重的月饼你见过吗?你吃过吗?临近中秋节,在天津家乐福超市南开店里,每天都有5万人能一睹整个大月饼的“风采”。——连续提出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完全没有营养,这是“硬伤”。    !其他  导语的写作方法有很多,一切可以运用的文字手段和技巧都可以运用于新闻导语的写作。比如:拟人、排比、对比等等手法。  应该说:实际的新闻写作和纸上谈兵完全不同,各种书籍上介绍的写作方法在实际新闻写作过程中的运用是十分灵活的。各种写作手法相互渗透,才有了丰富多彩的新闻导语。  “文无定式”!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需要严格尊从的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而在技法上,要根据新闻本身的特点,不断探索。不要被教科书上所讲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不拘一格,正是创新所在。  感谢高钢老师着《新闻写作精要》一书。-----------------------------------------------  注释①张永康:日新网前中文编辑,2007年10月加入日新网,2009年9月退出,是现任中文编辑胡小编魔鬼实习期的指导编辑。2009年夏,进入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任见习记者。我们一起奋战2个月设计中国新闻网江西频道(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主办,又称江西新闻网),前两天正式上线,欢迎登陆(www.jx.chinanews.com/www.jx.jx.cn)寻找当日最有价值的新闻。  注释②川哥:当然指的就是华东交通大学团委第一帅哥兼宣传部长、日新网前总编辑、现日新网站长指导老师陈川,江湖人称一枝梨花压海棠、玉面小白龙,日新论坛ID永远的巴乔(曾用)工程狮(曾为土建学院足球队队长,该队号称“工程狮” ),教工足球队主力替补?其学生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在日新网上开设《陈川看球》专栏,至今日新网体育新闻写作无人能出其右。-----------------------------------------------  每天一例:(选择日新网最新刊出文章,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原文:[交大杯足球赛]土建9:1血洗基础携机电挺进四强    今天就全用这篇稿子做例子吧,相关记者、编辑多包涵。纯是相互探讨,有不同意见请务必留言,以便我在文章中改正。  这篇稿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乱!说实话我被绕晕了。其二是没有突出中心,我个人认为要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冠绝全场”的土建七号上,总要告诉读者他第5个球是什么时候进的、怎么进的吧?其三,有流水账的嫌疑,半场之后都不总结一下比分?。  写了块4个小时了,手酸了,就不改了。  再次重申——体育稿子不是我所擅长的,川哥看到本文的话一定要再次从专业点的角度重新点评一下。《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第一节三、导语写作的步骤  日新的记者们,如果我们将新闻导语当做一个创意产品,那么我们的写作就存在一个“制作流程”,我们可以把导语写作分为五个工作步骤:  第一、发掘新闻中能够构成导语的事实,找出新闻中最值得人们关注的要素。请问一下自己——在你报道的这个新闻事件中,什么是最为重要的?什么是与读者(交大师生)最为密切的?什么是前所未有的、独一无二的?什么是最不寻常的?什么是读者最为感兴趣的?答案一定要十分明确,非常有说服力。只有完成这个判断,你才有可能写出有吸引力的导语。  第二、判断事件与谁有关?——谁做的?谁说的?事件影响到谁?人永远是新闻中最主要的要素!   第三、决定导语写作的形式。根据新闻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究竟是使用直接式导语,还是使用间接式导语。  第四、寻找能够吸引写作的关键词语。确定最能喜迎读者阅读报道的主语和动词(名词和动词是适合新闻的词,形容词和副词是新闻的天敌),把这些关键词放在导语中最恰当的位置。  第五。千万别忘了审读导语。看看导语是否顺畅,是否够吸引人。  《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第一节四、导语的句式  一般来说,导语中应该使用“主语-位于—宾语”的句式(简单吧?新闻的语言最难做到的便是化繁为简)。这样的句式对读者来说一目了然,可以让读者阅读新闻时不致产生歧义和误解,也可以使读者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的效率。  但是——还是那句老话——不要僵硬地理解这一原则。《校园新闻写作之消息》第一节 五、导语的长度  导语必须简洁。而简洁到底意味着什么样的长度标准?世界标准化组织——当然没有提供这个答案(O(∩_∩)O~)!  不过,美联社(注①)还是划定了这条界限(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过):当一条导语的句子超过了25个单词的时候,记者就要进行调整。他们划定这条界限的依据,是要使新闻报道适应一般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美国新闻学界的研究发现,超过25个单词的句子,读者就很难把句子表述的内容一次性读懂。(当然,有人会有疑问了——我们中国人怎么聪明,怎么也应该能比25个再多点吧?呵呵,也可以去试一试!)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数据。  好吧,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导语:      伍洲童鞋的笔力大家都公认的,也是交大我比较敬佩的几位朋友之一。呵呵,在这咱们先按我的理解试着改变一下写法,效果会怎样呢?   日新网11月20日讯:2009年中国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论坛暨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资培训在我校圆满闭幕。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CNAIS主席、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国青及我校副校长史焕平等领导出席了闭幕式。闭幕式由论坛承办方、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张诚主持。(这一段放在正文里)  变动其实不大,再看看是否是感觉干净一些?O(∩_∩)O~  导语的长度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写作技巧而现实出极大的差异。延迟式导语所用的文字可能往往会多于直接式导语。新闻的写作反映客观现实,客观世界如此多姿多彩,我们写出来的导语也自然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要想让导语简洁,就必须大胆而准确地舍弃一起可以舍弃的东西。(我经常给大家举例子说鲁迅先生的创作标准——可要可不要的都不要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在导语中填塞的内容过多,就不可能让导语简洁扼要。  请记住——文字的简洁永远抵挡不了内容的庞杂。换句话说,它们是天生的死敌,有你没我。  在写作导语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个始终如一的清晰地意识:干脆利索地完成导语,更详细的内容在新闻的主体部分展开!  感谢高钢老师着《新闻写作精要》一书。-----------------------------------------------  注释①美国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Press),简称美联社,英语直接称为“联合通讯社”。汉语为将其和其他国家的联合通讯社区分开来,加上其所属国家之名称,称为“美国联合通讯社”。美联社是世界最大的通讯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通讯社。二战后(1947年),美联社成员范围扩大到电台、电视台,而且允许非社员订购稿件。美联社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美联社编辑部门有总编室、国际部、对外部、经济新闻部、体育新闻部、图片新闻部、特稿部、广播新闻部。1994年,美联社增设电视部(APTV),工作中心在伦敦,通过亚洲、拉美、北美和全球服务四条专线,向全世界电视订户提供声像新闻,用6种文字发稿。  截至2005年年底,美联社的合作伙伴包括1700多家报纸,超过5000家电视和广播电台。超过10万张新闻图片。243家新闻分社,在全球121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美联社还运营美联社卫星网络,覆盖全球,报道重大事件。  美联社在绝大部分媒体开有专版,所有出版和再版的新闻出处必须标明为美联社。美联社事实上已经成为新闻写作的标准。  美联社击败了传统的竞争对手合众国际社,合众国际社1993年离开了美国,美联社成为唯一家总部设在美国的新闻通讯社。其他英语新闻服务例如路透社和法新社,是基于美国以外的国家。美联社成立于1846年5月,由《纽约先驱报》、《纽约太阳报》、《纽约论坛报》、《纽约商业日报》、《快报》、《纽约信使及问询报》联合组建。   -----------------------------------------------  每天一例:(选择日新网最新刊出文章,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原文链接:[传真]一学子献大爱爱心超市获赠近百双全新女鞋  今天讲的还是——导语~~O(∩_∩)O~  这个导语乍一看第一句,好像还不错,蛮有文采的类。但是呢……日新的记者编辑们,你们都听过川哥的《12345,学会写新闻》,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学会用“百度”,当然最好的还有——《汉语大辞典》。《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复杂,百度上的解释过了。)但是用在这里,还是值得商榷的。   “为进一步了解此次爱心举动,11月21日晚,记者走访了南区14栋1401室爱心超市。”请问——在这篇新闻中,读者会关心你什么时候去采访的吗?  “近日”,这个词在新闻上其实是比较忌讳的。  记者这个职业要求记者拥有广博的知识,对知识结构要求极高,这里就不展开谈,我们以后有机会单独拿一章来说。  恩,老规矩,我们还是来试着改一下吧:  日新网讯11月21日讯(记者吴诚之)x月x日,我校“爱心超市”获赠近百双女鞋,这是“超市”成立以来收到的最大的一笔个人捐赠。  (没有经过证实哈,我印象中是这样)(再次重复——在你报道的这个新闻事件中,什么是最为重要的?什么是与读者最为密切的?什么是前所未有的、独一无二的?什么是最不寻常的?什么是读者最为感兴趣的?)  爱的大海是由无数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爱的高山是由无数细沙积累而成的……(这句呢,就留给中文吧) 第二节新闻主体的写作  进入第二节了,先看看新闻主体的定义:主体是新闻报道的正文,它是继导语之后对新闻进行全面、详细报道的部分。那些在导语中没有详细说明和未能涉及的新闻要锁,都要在新闻的主体部分被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使报道更加详尽、更加精确地描述新闻的全貌,说明新闻的意义。  一、主体的任务  新闻主体担负的任务就是全面展开导语。新闻主体和导语在新闻中担负的任务不同,但是又与导语担负的任务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对新闻主体担负的部分内容做一番更加详尽的分解:  1、具体说明导语中高度概括地新闻要素  在新闻报道中,仅仅对新闻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式不能满足受众对环境变化了解的需求的。特别是一些重要新闻发生的时候,受众需要了解新闻中更多的细节,更多的背景。只有对新闻的各种要素进行具体的描述与说明,新闻的全面才有可能得以真实展现。  2、深入解释导语中高度概括地新闻事实的深层意义  在新闻的主体部分,记者要调动一些有价值的新闻要素,对新闻的深层意义进行解读,进行提示。  3、补充导语中未曾交代但是与新闻密切相关的事实要素  导语中会舍弃很多东西,而在导语中舍弃的东西不见得都是没有价值的。只是因为篇幅有限,只能割舍。而在新闻的主体部分,却是可以把这些在导语没有足够空间展现的要素告读者。  二、新闻报道的结构  就像盖一座大楼必须先进行结构的建造一样,写作新闻报道也要事先确定写作报道的结构框架。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各种新闻要素的展示就会没有顺序、没有章法。  结构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蕴含着能量。在有限的报道篇幅内,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和规则去放置各种新闻要素,去展示新闻的发展进程,去剖析新闻的深层意义,这一切都有赖于找到一种合理的文体结构。 ●题材的界定《南方周末》选择新闻题材有双重标准:其一,符合“新闻” 自身的标准,这是一个朴素得、必需的标准;其二,符合是周末自己的理念。  社会新闻的题材将进一步扩展,大概举出几大类领域: 政府的决策行为对个人命运(或某一群体)的影响。有的题目敏感,但以法律为准绳监督政府行为是媒体应该负起的责任,里面衍生出无尽的题材,但最好还是要给出出路。  社会道德和法治的冲突。这里有无数悲喜故事可细细道来。  官场现形记和运行规律。不能放弃的吸引眼球的好题材。  企业和政府关系以及投资环境。官场、人心、利益格局,各种怪事与乐事的集中。  城市人群生存状况。与就业、保障、城建、心态相关的事件。 农村人群生存状况。村民选举、农民负担、宗族以及观念引发的冲突或事件。  环保。读者关注度最大的题目,以及因此引发的事件。  政府改革。进一步做下去,从巧妙的小角度入手,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不能一一列举,但一个原则是:不流于浮浅或庸俗,必须在有相当背景和足够典型性的题材下,进行足够职业的操作。  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1998年下半年所做的一次北京地区受众调查  媒介的传播必须是“重要的”、“丰富的”、“知识含量大的”、“有见地的”和“实用的”。   调查以报纸为例,列举了可能成为报纸“必读性”构成成分的十五个因素,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考虑其自费购买或订阅一张报纸时所最看重的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作为一张读者愿意自己掏钱去订、去买的报纸,它首先应该是“报道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的(占49%),其次应该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占46%),“知识含量大,有保存价值”的(占37%),“目光敏锐,见解独到”的(占35%)以及“贴近生活,实用性强”的(占34%)。这便是广大读者在自费购买或订阅一张报纸时最看重的五个基本因素。此外,作为读者对具有“必读性”报纸的次一级的要求还有:它应该是“独特的”(32%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常有令人感兴趣的独家新闻”)、“及时的”(31%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报道迅速,时效性强”)、“好看的”(29%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生动、有趣、可读性强”)、“有品味的”(29%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有较高的品味和档次”)以及“可信的”(26%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公正客观,可信度高”)  ●事实的力量 《南方周末》是一张新闻纸,“新闻”的主要定义是“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她在本质上,要与“社科类论丛”或者“政经类期刊”区分开来。  新闻就是新闻,新闻有自己本质的和朴素的规律。事实的力量最能震撼人。新闻从哪里来,不是从故纸堆中来,也不是从玄想中来,是从深入扎实的采访中来。包括新的事实和新的见解。坐而论道不是在做新闻。在事实和理论上选择,我们当然选择事实。  普通读者不喜欢听“说教”,他们很实际地看这期报纸“有没有新闻”,或者是“有没有好看的新闻故事”。我们谈新闻报道的创新,不是对《南方周末》传统题材的摒弃,而是用更新的视角,用更好的文本,让我们的“新闻故事”意境更悠远、内涵更浑厚、形式更优化。  当然,这是个辛苦的过程,我们必须承认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举个例子,对一次改革的成败,你可以找个专家点评,可以弄得条理清楚,也可谈出点精彩的东西来,这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你找出这次改革的受益者和受损者和旁观者共10人,从不同角度,用鲜活的例子说明,当然是辛苦的。但两种方式,体现在文章中,读者就得出完全两样的感受。  记得有一次,一个记者在采访后期,打来电话说,太累了,实在不想再追下去了,干脆找个专家来评点评点,“理论上补充一下”算了。当时我就说,这不是《南方周末》记者的口气。你必须到实地拿出第一手的材料来,这是你的本分。   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堆砌事实,却没有透彻的思想。《南方周末》的事实报道绝对不是茫然的。它是“冰山上露出水面的一部分”,一个好的新闻报道是在有思考背景的、有透彻想法的前提下,通过新闻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报道要蕴涵一种启示性的精神内核,故事肯定要好看的,但不是无聊的猎奇,而是传递一点让人思考的东西,让读者看了后觉得脑子里有东西被触动了。  报道要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萌芽、变化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和敏感度,要选取适当的角度关注和阐释他们,看了后觉得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多种可能性。  报道要对一个值得关注的状态进行惟妙惟肖的刻画,人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但现在这个东西就像摆在他面前一样,栩栩如生,叩动他的心弦。  在多数报道中,我们将尽量“以小见大”,通过对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命运的刻画,反映重大的社会背景,而不是直接将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做成评论式的稿子。相比之下,典型事件更好看,更易于理解,更让人记住。在编辑手段上,可以及时用言论、专家评点或者链接“权威部门解释”来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好文章不等于必读 在编辑或者记者中,有种冲动是把自己偏爱的领域的文章放在版面上,认为这是好文章,让别人读,要不然很可惜。这种想法当然值得嘉许,但还要回头想想,一篇好文章就是读者必读的内容吗? 这跟好文章的标准有关系,因为好的标准对不同的读者而言,就有不同的判断,这个判断随着个人受教育程度、知识面的差异、不同的爱好、不同时期的兴趣、环境变化等因素而转变。  有人对媒体转播的内容,作了六个层次的划分: 第一层是与受众居住地关系密切的,符合新闻的接近性原则,如:本地域新闻事件(对《南方周末》来说不适合)  第二层是与当地受众无关,但能引起国内受众共同关注的,如: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国内新闻事件;国家政策法规的解释性报道。 第三层是突发性造成危害性极大的,并具有悬念性质的内容,如:“9.11”XXXXX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 第四层是与受众居住地无关,但却能激发受众情感共振或诉求的内容,如:人性化报道、趣味性新闻等; 第五种是与受众居住地无关,但与受众娱乐性需求有关的,如:体育、娱乐、文化新闻等; 第六层是专业内容或者有精英趋向的新闻,如对国家政经走向的分析,或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剖析等。  以上六个层次的内容,都有好文章,但未必都是所有读者必读的。其中有的可以成为小众“必读”,有的可以成为大众“必读”。而无论是大众的“必读”,还是小众的“必读”,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应该是:与读者有关的;读者感兴趣的。或者说,与多少读者有关,以及有多少读者感兴趣。  这个必读性,要具体细分到我们的读者群上面,这里有个比例问题。我们是一个大众媒体,与读者的关系度和感兴趣度,就是我们判断题材的最重要的杠杆。我们要按比例来安排不同读者层面的内容,难易都将有,但有一个相对的标准要弄清楚:一个题材,如果我们读者里有50%不感兴趣,那就不能说是个成功的报道;而如果只有20%的读者感兴趣,即使这20%的读者对这个报道非常满意,我们也不能拿到版面上。因为你抛弃了另外的80%的读者。  因此,我们选择和操作选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读者能否接受,必须考虑到选题的包装和亲和力。   请大家移步社区!谢谢!试了一下,原来可以在原帖上编辑,O(∩_∩)O~那就开放跟帖,请大家拍砖!省委书记苏荣在中央驻赣部分新闻单位和江西省主要新闻单位调研时讲的最经典一段话,也许对我们做学校新闻有点点可借鉴的地方,“我们的新闻媒体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能力,努力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扩大受众,扩大影响,努力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思想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行政手段能够达到效果的,只有在喜闻乐见时才能自然而然地为人们所接受,只有在得到享受中才能使人们潜移默化地领悟到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这也许是在中国做新闻要坚持的原则及应该具有的意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