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

《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

ID:16513125

大小:33.2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13

《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_第1页
《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_第2页
《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_第3页
《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1964)的判决作出了大致的划界,其确立的"实际的恶意"原则不仅确立了媒体监督政府的传统,更使得美国各新闻媒体在批评国家公职人员方面获得了几乎不受限制的特权。【案件背景】==1960年3月29日,《纽约时报》刊登了民权组织声援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广告《关注他们高涨的呼声》,谴责南方几个地区对黑人平权运动的镇压,其中包括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蒙市负责警察工作的公共事务专员沙利文认为广告是对他的诽谤,遂提起诉讼,一、二审法院判决《纽约时报》败诉。《纽约时报》不服两级法院的判

2、决,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1964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开庭审理此案,3月9日,联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他们认为沙利文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纽约时报出于恶意诽谤沙利文。并且尽管广告内容存在失实问题,但《纽约时报》只是在行使舆论监督权,说法上的一些错误不能代表媒体有诽谤的故意。在批评政府官员时,媒体应该有一定的豁免权。所以9位大法官以9:0的投票结果一致通过推翻阿拉巴马州法院的判决。详细:根据最高法院对《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的判例,政府官员不仅仅需要证明新闻媒体的报道失实,而且还需证明新闻媒体确实怀有实际的恶意,才可判定为诽谤罪。并且此案还确立了

3、在类似诽谤案件中,举证责任须由原告承担的原则。这实际上使得新闻媒体在此类的诽谤案件中几乎就处于了不败地位。毫无疑问,最高法院在保护公众人物的权力与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选择中,将天平倾向了后者。而后来1967年的"足球教练和退伍将军案"中,最高法院更将"公共官员"的概念扩展到"公众人物"(PublicFigure),即将娱乐界的明星,体育界的健将,金融业的大亨,甚至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都包括在内。可以说,是最高法院关于纽约时报诉萨利文一案的判决,给与了新闻媒体在日后执行舆论监督权力的巨大自由。因为判决不仅从理论上论述了保障新闻舆论监督

4、的必要性,更是从法律上对其予以保障。最高法院最此案的判决,使得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力愈发的自由化。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后,新闻媒体的报道自由在不断地完善。在美国,舆论监督甚至已经成为揭露丑闻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政府高级官员一旦卷人丑闻,就面临辞职和蹲监狱的厄运。同时,新闻界同行之间激烈的竞争,也迫使它们为争取读者和听众、观众,而千方百计地调查政府高级官员的活动,一旦发现任何不轨行为的蛛丝马迹便穷追不舍,使政府官员很难长期营私舞弊而又不被发现和追究。因此舆论监督在社会监督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法律规范下的社会行为,法院判决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权

5、力的滥用】===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后,新闻媒体的报道自由在不断地完善。在美国,舆论监督甚至已经成为揭露丑闻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政府高级官员一旦卷人丑闻,就面临辞职和蹲监狱的厄运。同时,新闻界同行之间激烈的竞争,也迫使它们为争取读者和听众、观众,而千方百计地调查政府高级官员的活动,一旦发现任何不轨行为的蛛丝马迹便穷追不舍,使政府官员很难长期营私舞弊而又不被发现和追究。因此舆论监督在社会监督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与此同时,新闻舆论监督权的滥用事件也不断涌现。即便是萨利文案后法律对舆论监督作了宪法上的保障,新闻机构受控的案件也是逐步上升。这使

6、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实际的恶意"原则进行审视。1."实际的恶意"规则的缺陷第一,关于"实际的恶意"的概念模糊。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中,布伦南大法官确立的"实际的恶意"原则在现实审判中着实难倒了众多司法审判者。因为媒体对政府以及官员的批评多以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存在,那么关于实际恶意的界定就十分困难。因为很多时候不同的角度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且在正当批评和恶意诽谤二者之间本就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如果没有立法上以及司法审判实践中形成的具体界定,此类案件的审判就会茫然以至于断然。如果此法律上的漏洞不尽早填补,会使得法官拥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第二,

7、"实际的恶意"规则对于媒体的纵容。萨利文案后,新闻舆论监督权力的滥用主观上是许多新闻机构认为萨利文案例扩大了对新闻媒体的保障,对新闻报道的处理态度有所轻率。甚至会想方设法制造对政府的批评以制造轰动效应,从而增加报纸发行量。新闻媒体对舆论监督权力的滥用,甚至使得许多民众对新闻媒体的过多自由也产生不满。因此就如何在新闻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之间构筑"防火墙",预防新闻舆论"走火伤人"的问题,是"实际的恶意"规则面临的一大难题。第三,"实际的恶意"规则对于公众人物的不利。公共人物要证明媒体出于实际恶意而诽谤自己是非常困难的,要证明"被告明知陈述错误

8、,或者毫不顾及陈述是否错误"在大部分情况下甚至根本不可能。因此许多公众人物在媒体的报道确实有不真实之处,或者确实对他们进行了诽谤之后,也无法获得补偿以弥补其损失的机会。2."实际的恶意"规则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