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512765
大小:63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13
《《书画印之篆刻》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书画印之篆刻教学设计 书法篆刻在中国传统文人堆里,有个小小的传统,它是一种农耕文明时代闲适生活的产物,是往昔曲巷通幽烟花三月的时光里雅士文人茶余饭后遣情逸兴的玩乐之事。这些个高乐之士并不需要拿这些遣兴之作去换钱市米,那些个妙人的兴致才不在这里呢。“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篆刻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篆刻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篆刻练习。教学重点:了解篆刻的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篆刻作品中的线条美
2、、结构美、气韵美。教具准备:有关的篆刻各体作品、名家篆刻幻灯、篆刻练习的基础用具。 一、导入新课:第8页共8页第8页共8页 来楚生(1903-1975)浙江萧山人。原名稷勋,字楚生,以字行。来师有“书画印三绝”之盛誉,尤以篆刻、肖形印最盛。来师的篆刻以古玺汉印为本,辅以晚清流派,布局参差有致,奇趣扑人,刀法峻利爽洒,瑰奇雄劲。贵能在吴让之、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林立之际,另辟新径,自成面目。来师之印看似乱头粗服,信手凿来,实则每方印都是经反复推敲后方奏刀,疏密、参差、呼应、虚实等艺术手法均用之娴熟。来师的肖形印更是脍
3、炙人口,除生肖、佛像、人像,还有花卉、草虫及成语故事等,均笔简意赅,神态毕具。来师肖形印,运刀极具稳、准、狠三法,其意境隽永的肖形印,是经对物象的精细观察,加以提炼、夸张、升华的结果。“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可作为来师印章风格和艺术追求的最真实写照。篆刻家邓散木先生题此印存赞云:“第8页共8页君尤善为肖形印,自佛道仙人、虫鱼鸟兽、草木鳞潜,以迄追蠡倒茄、藻火粉米之属,无不沈思眇虑,毕摄众长;或寄工於拙,或驭简於繁,奇而不谲,放而不野,迹其所诣,殆无前修。”二、教学过程:(一)、收集相关信息1、篆刻的概念:广
4、义,泛指一切雕琢技法;狭义,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2、篆刻的别称:“治印”、“铁笔”、“刻印”、“印图章”3、印章的发展:商周:无论官方民间都叫印章“鉥”。第8页共8页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天子用的印就叫“玺”,士大夫及平民就以“印”代替。汉朝:天子之印仍称为“玺”,太守将军等食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吏称印为“章”,平民所使用的称为“印”、“印信”、“信印”,“印章”的名称由此而来。唐朝:武则天认为“玺”与“死”的音很相近,就改“玺”为“宝”,此时民间产生变化,有红泥来盖印,故称印为“朱记”,简称“记”。宋代:印章使用广泛,常
5、盖在图书或图画上,所以印章称为“图章”。元朝:蒙古人入主建立王朝,印章又出现了另一个面目,常在汉字旁边加上蒙古文;民间则流行画押——签字,即把“押”铸成印,上面是姓氏,下面是自己的一个花押,称为“元押”。明代官方颁布的官印称为“关防”或“条记”。清朝:篆刻风气大盛,治印成为文人的一种嗜好,有人把印叫做“戳子”、“戳记”、“手戳”。民国以后:民国六十四年公布的《印信条例》,印信分为:“国玺”、“印”、“关防”、“职章”、“图记”等五种。值得一提的是,篆刻的发展由原先的“昭信”、“表明身份”、“佩带装饰”等实用型态或书法的
6、附属,一跃而与书画鼎足三立,成为独占一方的“篆刻艺术”。(二)、选择、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1、工具刻刀:大小适中,为防滑手,须缠塑料绳。印泥:西冷印社及漳州的产品为最好。印泥宜放在瓷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不能用海棉印泥。印床:初学者用印床便于动刀,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笔墨、砚刷:毛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佳,刷子可以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来钤印之前刷清石章底部的残剩石屑。印规: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的角尺,钤印后印规暂不移动,如果钤的不清楚,
7、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纸: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钤印可用薄宣纸。砂纸、镜子:磨印石开始可在铁砂纸或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水砂纸磨至细洁为度,用小镜子反照印文,检查印文的书写是否正确。印筋: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2、材料金印、玉印、银印、铜印、铁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木质印、塑料印、有机玻璃印学生可选择以下的石料:第8页共8页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
8、透明。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最名贵的是“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同鸡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其他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等。 (三)、引导学生欣赏下列印章: 长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