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

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

ID:16509021

大小:3.22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8-08-10

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_第1页
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_第2页
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_第3页
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_第4页
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_第5页
资源描述:

《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晏滔1940年,李庄以一纸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等10余所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包括大师级人物: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微因、董作宾、梁思永、童第周、曾昭燏、夏鼐、游寿、陶孟和等大批学子际会这样一个小镇。李庄,云蒸霞蔚,竟如一条璀璨的星河。使李庄这个不足3000人的小镇新增人口达1.1万余人。6年间,李庄为学者们安置了一张平静的书桌,给抗战时期中国人文科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养分。李庄也由此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

2、地”。那时寄自海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能准确送达。70年前,游寿跋涉六千里,奔赴那张“平静的书桌”。6年的时间,游寿留下意象丰饶的许多诗篇。重读那些诗句,她始终余音袅袅,绵绵奔袭到我的梦中。从中可以解读李庄,使那个年代行将消失的生命体验的秘密重新赋予现在的人生。从而见证一个文化精英存在的李庄。李庄这张平静的书桌,从整体上看像是一个相互连接的巨大的“谜”。那一特定的时空,那一特定的群体,其间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是对李庄这一“场镇”的礼赞。我为什么要从一位学者的“诗”出发,来解读李庄?一处“场所”的本体是人化的本体,“人文尺度”是最根本性

3、、唯一真实和内在的尺度。游寿的诗可以是那一特定群体图表式隐喻的透镜,引出众多精英的“出场”。李庄的表情,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在学者们的对话和碰撞中,许多意义在时空的拐角处不期而遇。正如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所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我在研究中国传统语境中,特别喜欢《天净沙-秋思》那曲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以极其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秋郊夕照的描绘,准确而委婉地刻画出旅人漂泊的心境。在《秋思》中,九种不同的景物组织在一起: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孤立

4、地去品味都不是明确的、界定的,而是模糊的、多状态的。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树的风姿是多彩的,马的高壮是未知的,道路也是变动不拘的。但将它们置入诗人的意象,那些枯藤、老树、瘦马、夕阳、断肠人便显现出意义,呈现的是一派萧瑟的晚秋气氛,景物变得具体可感。藤、树、马、水等都成为人眼中旅愁的写照。在诗意中,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集聚为抒情寄性的象征物。于是,我从这种传统的审美出发,从游寿的诗开始“出场”。1940年春,游寿因“近岁病重”,随幻云在江西河口休养。当身体慢慢恢复了生机时,在战火的硝烟中偷得一时的空闲,撰写《李德裕年谱》。初夏,胡小石将游寿推荐

5、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院长,教育心理学家谢循初先生。胡小石在1940年7月29日给游寿的信中说:介眉贤弟:日前得飞书,极欣慰。寇机肆虐渝市,两月来几日与死神相挡拒,近时多雨,警报乃少闻耳。寒家在此,惟寓庐略损,大小人口幸无恙,望莫念也。女师学院校址定白沙,在重庆上游百余里,由重庆搭轮船一日到。开学原定十一月中,顷闻有提早之说,不知如何。光炜因本期仍需赴滇,上周专函循初先生,请其将弟之国文系讲师聘书直寄河口。白沙环境甚佳,惟冀大局无虑耳。瞻望四方,我心如捣。奈何,奈何。光炜下月二日飞昆明,有书请寄昆明云南大学。幻云兄近况何似?前赐和章风韵清劲,令人低回。此

6、行往滇,仍携之行箧中也,匆匆不一。顺颂、俪福。光炜顿首七月二十九日图片:白沙白苍山麓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旧址,当年也是抗战文化中心之一。游寿开始做去白沙的准备了。这是游寿与幻云婚后的第三次分离。陈幻云因抗战特殊时期又在要职任上不能相送,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提笔写下七律一首:六年前予有西凉之行,介眉过江相送,时值初冬,戴霜月而归。今其人入川,亦正其时,予以羁宦阙为面别,情见乎诗:江潭摇落殒微霜,送我西行六载强。今日君行谁送别,只应红树对斜阳。游寿先是辗转到福建沙县,由江西河口去四川江津县的白沙镇有数千里之遥,可游寿为何还要绕道福建沙县,更添旅程呢?上世纪四十

7、年代,游寿有一篇发表在著名的《斯文》半月刊上连载的《闽渝纪行》,文中道出了原委:河口地襟信江,为赣东枢纽,扼闽浙皖之交通,商旅辐辏;虽多嶂岭峰峦之美,而尘嚣扰吾虑,微禄从家,殆不能堪。适师友书问,乃决入蜀;夫渡江衣带,以后至为恨,况余者,久居僻壤,鴂舌无正音,佘蛮流俗,岂不移人。至秋戒行期,时寇机方盛,路途为苦,有劝归闽乘快车直入渝。于是上铅山,入武彝,居南平沙县间,待车至冬始成行,达渝之日,岁云暮矣。此时的闽中沙县也是一张抗战时期的“平静书桌”,福建省立福州高级中学校址迁到沙溪畔的沙县文庙。在校长陈粤人诚恳挽留下,游寿于1940年9月至12月,在等待

8、“快车”期间任该校的国文教师。图片:沙县文庙大成殿,当年作为“福高”的大礼堂当时的学生林钧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