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506956
大小:1.04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10
《【语文】重庆市南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南开中学高2017级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
2、“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
3、,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填词须有词牌,据清人所编《词谱》统计,传世词牌有826调,算上变体就有2306种之多。词的句式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
4、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论道:“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12有见地。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它除可供文人案头欣赏外,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词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而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怡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
5、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恰如词在宋以后的遭遇那样。柳永《鹤冲天》词写男女惜别之情:“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永遇乐》词写无奈之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悲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悲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其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大江东去”
6、(《念奴娇》)的放歌、辛弃疾“千古江山”(《永遇乐》)的抒怀,皆可为证。(有删改)1.下列不能表现宋词市井文化品格的一项是()A.通过歌伎之口来娱悦听众。B.既宜于雅乐,也宜于俗乐。C.情趣能与市井听众产生共鸣。D.语言通俗,字句易于听懂。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人吟诗,为了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往往一本正经;而填词时对音律和内容较少顾忌,比较自由。B.“诗之境阔”指诗反映社会生活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词之言长”指词能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C.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
7、井文化与士林文化双重品格的基础。D.词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有其豪放的一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被称作“诗余”,是因为近体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12渐消亡。B.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充满了活力,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C.宋代以后,词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也就意味着元明清时代大多数词作的市井文化品格被削弱。D.“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句非常直白,毫无费解之处。二
8、、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