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489163
大小:46.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10
《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钢铁产业是安徽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安徽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产业。在安徽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落实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已经省政府同意发布的八大支柱产业规划的基础上,特编制《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期为2009至2011年,远期到2020年。 一、安徽省钢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产业现状 2008年,安徽省共生产钢材1,906.6万吨,比2007年增长7.7%;钢1,770.2万吨,增长6.1%;生铁1,637.2万吨,增长8.1%;实现工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36.6%;
2、实现销售收入1,323亿元,增长46.4%;实现利税105亿元,增长16.6%。同时,全省基本完成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200万吨、铁680万吨的任务。 经过多年发展,安徽省钢铁产业拥有一批优势产品。马钢公司大型U型钢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中小型钢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大型H型钢产量居全国第二位,铁道用钢材产量居全国第四位;芜湖新兴铸管公司球墨铸铁管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天大石油管材公司的石油井管已占市场份额的10%以上。拥有较好的科技研发基础。有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级钢铁材料理化检验试验室、国家级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有多所国家级与省级专业
3、设计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拥有较强的钢铁装备制造能力。拥有大型矿山、焦化、球团、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成套设备和备件自制能力。其中大型冷、热连轧机架,潜孔钻机,大型磁、浮选设备,环保设备,矿山服务车的制造技术,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制造了亚洲最大的300吨转炉大包回转台和大型环保干熄焦车辆。 (二)面临的形势 当前,影响安徽省钢铁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严重。当前钢铁市场出现萎缩,产量大幅下降,全行业经济效益下滑,企业经营比较困难。二是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目前安徽省铁精矿70%靠进口,原料供应不确定性增多,风险较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
4、场竞争能力。三是高档次产品比例小。钢材品种不全,产品质量、档次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钢铁产能进一步扩大难以获批。当前中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全国钢铁产能已严重过剩。因此,国家严控各地新上产能,即使安徽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需扩大产能,也很难获批。 当前中国总体上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铁路、公路交通以及汽车、装备制造、轻工家电、造船工业的大力发展及城镇化建设,对钢铁需求旺盛的基本面不会变。同时,安徽省具有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科技等优势。随着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在新一轮国家钢铁产业振兴中,安徽省钢铁工业将面
5、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集中度、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围绕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大力推进联合重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重点进一步向优化品种、调整结构、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转变,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力推进钢铁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建设具有安徽省特色的高性能优质钢铁新材料体系。 (二)基本原则 1.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做专、做精、做强优质钢铁材料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
6、构。 2.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推动省内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优势企业到海外进行资源开发,建立海外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 3.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环境容量、市场分布等条件,切实做好钢铁产业布局和总量调控工作,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4.可持续发展。加强行业管理与指导,鼓励支持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 (三)振兴目标 在现有规模基础上,借鉴太钢发展经验,走出一条以品种、质量、成本、服务取胜的安徽钢铁发展之路。 1.总量发展到合理水平。
7、到2011年,全省钢产量达到3,200万吨,优特钢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马钢集团公司形成2,000万吨钢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到2020年,全省钢产量达到5,000万吨,马钢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 2.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到2011年,马钢等重点企业工艺技术装备全部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主要骨干企业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行业整体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11年,取得省、国家行业技术进步二等奖以上1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至5项,技术创新对企业效益的贡献
8、率达6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