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

ID:16489002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10

上传者:U-9955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_第1页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_第2页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_第3页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_第4页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当前大学教育的迫切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学手_段方法单一、教育技术落后等因素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差。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师资,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32-02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深化,世界竞争日益转变为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对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也是知识经济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能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关系到能不能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一、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的因素   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外部因素,也有个人索质能力等内部因素,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1.教育理念束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阻碍因素,一方面主要来自己有的文化传统,突出表现在文化上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偏重“中庸”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传统的僵化的教育理念,突出表现为传统的大学教育普遍存在过分重视学生智育发展。但过分重视学生智育往往疏于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评价标准过于重智育更导致了高校以及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将教育过程变成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这种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使高校无法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  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是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以传授知识为重,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而且高校考核学生主要依其学业成绩,忽视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从而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从目前大学生的成长经历看,明显地存在“先天不足”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开发不足,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足,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相反,应付考试的能力很强,死记硬背的能力很强。在大学生中间,没有认认真真写过学术论文的大有人在。而许多发达国家的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安排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到了六七年级时,孩子们就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要素,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已经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事简单的科学研究活动。  3.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传统教学往往把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师、对学生的终极性评价,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只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敏感,对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素质很少关心。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学生为了追求高分,疲惫地跋涉于书山题海之中,放弃兴趣爱好,压抑个性思想,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许多学生只注重死板地读书,力争在考试中获得一个高分,往往忽视了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有的学生甚至只把自己的视野局限于学校和教科书,对世界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只有改革评价制度,才能将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潜在的创造力诱导和开发出来,赋予每个身心健康者以创造性,这需要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来体现,这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   1.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作为大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首先应转变教育理念,让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创新精神、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和独创精神,才能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用自身的创新人格魅力去感染、带动学生进行创新。一是教师应有创新的教育观念;二是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三是要有开拓的教学研究能力。创新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新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既精通所较学科知识,更要多了解社会,多接触社会,对各方面知识都有所涉猎。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密切协调和有机整合。高校应该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和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目标上要把创新型人才作为重点,加强教育方法创新和德育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品质。对现有的教育组织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  具体来讲,一是要构建“三个平台” 的课程框架,通过课程结构改革推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加强选修课程比重,加强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设置,将课程体系基本框架确定为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等三个平台。二是要注重学生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践和研究的参与,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生成的过程,通过与自然、社会的互动,树立新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科学研究的品质。通过实行课程学分与创新学分结合制,激励学生开展科研及创新实践。资助学生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三是要逐步完善科学管理方法,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行更为自由的选课制,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性。实施学分制指导教师制,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建立以目标管理为中心的学籍管理制度,通过弹性学制、重修制、学分绩点制、双专业制等使学生具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作为一名教师,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应该有两个翼来支撑自己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一翼为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一翼为教学方法的系统研究,这两者缺一不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传”,如何“授”,又如何“解”,这里既包括内容,也包含方法。特别是在今天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知识的淘汰率更新率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就越来越显得突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研究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必须研究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应该向应用型的双向教学方式转变,综合运用问题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活动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变单一课堂讲授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克服“传授-接受”式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弊端,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引导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要制定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减少验证型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的内容,使实践教学环节成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尝试。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自己选择题目,通过调研、讨论和查找资料,独立完成有关设计。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倡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科研训练,建立良好的协调保障机制,制定有关激励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承认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并将课外科技活动纳入实践教学计划,对在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师生进行奖励,形成浓厚的活动氛围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5.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首先,必须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由于现有的考试方式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测试,用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高低,这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考核除了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估,从内容、标准、方式等方面对现有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实现考核目标从主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向综合体现知识水平、能力强弱、素质高低的转变。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主要依靠考试成绩的优劣对学生进行的片面评估,要从个性差异中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其次,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新指标体系。新评价指标不在于学校安排了多少课程,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能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学生课堂中是否有主动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他们有多少质疑和反思,学生们课外能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心灵的空间。学生们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信心,他们是否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真善美的渴望,学生们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有多深的理解和感受。最后,还要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和文化氛围。  [王历荣:浙江农林大学基础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