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480881
大小:95.3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10
《中小学择校问题调查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小学择校问题调查报告 在中国,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而不遗余力地奔波,甚至花上大笔“择校费”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铺路。其实,择校问题在不少地区都存在。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和分析中小学择校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近期在育才小学和德智中学两所学校内展开了中小学择校问题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总量为100份,获得有效样本为98份,有效问卷率为98.0%。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年级结构:中学生占65%,小学占35%。 性别结构:男生占66%,女生占34%。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中小学生的择校问题的原因、择
2、校的利弊、怎样看待择校问题、以及对于择校的几点建议,相对比较全面。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对子女期望值产生择校。 (二)人口流动产生择校。 (三)小学升初中依然实行升学考试。(四) 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划分。(五)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四、择校有哪些利与弊1.择校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当然这里所说的择校指的是教师的择校。在择校过程中,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择校现象的产生促进了一些学校自身的反思,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了择校现象以后,一些差的学校一定会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社
3、会上就择校现象谈论和评价学校,就会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3.择校现象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大量的投入必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学校上台阶。有的学校为了保证本校优质生源不流失,不得不改善办学条件。择校也有弊端。有的家长和学生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盲目择校,为了进一所好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其实这未必是好事。择校现象的产生导致了个别学校生源、教学资源的膨胀五、采取建议与意见(一)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是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根本所在。为此,各种传播媒介要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全社会认
4、识到“应试教育”的极大危害,以取得实施素质教育的共识,并切实付诸于教育实践之中。 (二)注重加大政府行为力度许多改革经验证明,任何一项改革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政府行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汨罗市,其获得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一个地方的政府行为到位了,那里的教育改革就能顺利进行,“应试教育”就能得以根本转变,择校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当然,政府行为并非在任何一项改革之初就能到位,它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教育部门自身去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踏实有效的工作,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其中也包括宣传、说服工作,等等。 (三)切实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在九年义
5、务教育阶段,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根本缓解择校问题的关键所在。”国家教委“把积极推进各地改造‘薄弱校’工作作为‘治本’的根本措施之一”,同时作出了“除‘两基’和‘211’工程预审外,暂停1000所示范高中、2000所重点职业学校等达标评定活动,促使地方把更多的投入用于薄弱学校的建设”的决定。在此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和条件改善方面向薄弱学校进行倾斜,努力促进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四)真正做到义务教育阶段不办
6、重点学校国家教委早在80年代就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办重点学校。其后又强调,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重点学校的存在,无形中给人们一种误导。取消重点学校,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利于办好所有学校,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也是治理择校问题的必然要求。对此,领导干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转变观念,态度坚决,措施得力,并切实付诸于行动。 (五)坚决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应试教育’虽然不是升学考试制度的必然产物,但是,科学的考试制度,则无疑会弱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对推行素质教育
7、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小学升初中实行划片招生,“免收学费、免试就近入学,既体现义务教育思想,又有助于解决现实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着眼点是确保全体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推广汨罗经验;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意识;对学校的评估坚持用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切实把基础教育阶段的办学方向扭转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使其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 (六)扶持办好民办中小学校 考虑到社会上一些有经济能力,且迫切希望自己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人们择校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做好疏导工作,将其引导到民办学校。《中华
8、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