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玉米,大豆套种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早熟玉米与大豆间套栽培技术摘要结合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子长县的早熟玉米与大豆间套的栽培技术,包括地块选择、施肥整地与起垄覆膜、良种选择、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熟玉米;大豆;套种;栽培技术 子长县是农业大县,粮食生产以玉米、马铃薯、谷物、大豆等为主。全县玉米年播种面积5333hm2,大豆年播种面积2667hm2,常年以单作为主,一年一茬,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多年来的产量调查表明,大田玉米生产水平一般在6000~7500kg
2、/hm2,产值1.125万元/hm2左右,成本3900元/hm2,净产值7350元/hm2。单一播种大豆单产2250kg/hm2,产值1.125万元/hm2,成本3000元/hm2,净产值8250元/hm2。而地膜早熟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净产值可达到1.365万元/hm2,较单作玉米增收6300元/hm2,较单作大豆增收5400元/hm2,效益十分显著。现将地膜早熟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地块选择 地块宜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力一致、土层较厚的梯田沟坝、旱川地,前茬一般以马铃薯
3、、米谷、玉米等茬口为佳。 2施肥整地与起垄覆膜 (1)深翻整地施肥,主要做好秋季深翻、机耕,要求耕深20~25cm,以利于土壤熟化、保墒以及冻死部分害虫。春季整地做到随翻地、随耙平、随整地,切实耙透、耙实、耙平,达到上松下实,避免跑墒。结合耕翻整地施足基肥,一般施农家肥75t/hm2、碳酸氢铵750kg/hm2、腐殖酸钾胺75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 (2)起垄覆膜。采用2行玉米与6行大豆(2∶6)的带型间作,玉米垄作覆膜,选用宽80cm的地膜,垄间距3m,起垄要求垄面平整
4、,垄面宽60cm,垄高10cm,种2行玉米,3月25日前覆膜,起垄后选用50%乙草胺乳油45kg/hm2,对水9.0~10.5t/hm2均匀喷雾,然后覆盖地膜。大豆平作,每带6行,行距50cm;玉米与大豆的行距25cm。 3选用良种 玉米要选早熟性、抗逆性强,而且可口性好的良种,子长县有中糯一号、中糯二号、甜糯玉米2号等,试验发现,甜糯玉米2号的早熟性、抗逆性强、适口性好。 大豆选用丰产性好、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良种,通过试验可选用东豆-339,其抗逆性强、产量稳定。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5、 (1)早播玉米播期为4月1日,在垄上打孔播种,选用打孔播种器打孔,将土提出,孔内点种,覆盖提出的土,以此类推。这样播种地膜破坏较少,地膜表面干净,且播种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均匀。玉米行距40cm,株距25cm,留苗2.1万株/hm2。 (2)大豆播期为5月10日,条播,播种后用50%乙草胺乳油45kg/hm2,对水9.0~10.5t/hm2均匀喷雾。大豆行距50cm,株距25cm,采用双株留苗,留苗12.75万株/hm2。麦茬夏玉米栽培管理技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0-12-30相关项目·
6、选用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如蠡玉16、先锋335、敦玉2号、全息鲁单987、临奥一号等。种子质量必须达到国际二级以上标准,种子芽率应在95%以上。据试验,玉米一级杂交种的纯度每下降1%玉米的产量便会下降0.87%。另外,播前应晒种并精细挑选,剔除霉粒、虫蛀粒等。种子包衣技术种子包衣可以起到晒种和拌种两项作用,具有杀菌、杀虫、促进幼苗生长等多项功能,有利于全苗壮苗,增产作用明显。可选用玉丰收专用包衣剂包衣,用量50毫升包种子5~7公斤。抢时早播技术麦茬夏玉米播种越早越好,抢时早播是麦茬夏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
7、技术。据试验,6月8日至6月20日前,每早播一天,每亩约增产1%,6月20日后每晚播一天,每亩约减产1.2%。合理密植技术种植密度主要依据品种特性地力条件、气候条件等而确定。留苗密度,竖叶型玉米宜密,平展叶型宜稀。例如,先锋335杂交玉米一般每亩4000~4500株,一般亩产650公斤以上,全息鲁单981、长城218、中北恒六等大穗型品种每亩2800株~3300株。化学除草技术杂草对玉米危害较大。玉米播后芽前每亩可用40%乙阿合剂200毫升兑水40~50公斤或亩用50%乙草胺乳剂100毫升兑水40~
8、50公斤均匀喷洒行间地表,也可亩用40%乙莠水150~2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地面。平衡施肥技术夏玉米的施肥原则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肥为主,磷肥为辅。穗肥为主,粒肥为辅。一般每亩施农家肥4000公斤,尿素3~5公斤一定要深施,以防氮素挥发损失,每亩施磷酸二铵10~15公斤,氯化钾10~12公斤,硫酸锌1公斤。节水灌溉技术为确保足墒播种,必须在麦收前15~20天浇足麦黄水,每亩适宜水量20~25立方米。玉米苗期幼苗喜温,较耐旱、怕涝,适当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