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385503
大小:38.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9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试题一、积累•运用(20分)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方格内。(2分) 对喜欢旅游的我来说,多么期待能有一天到重建后的马尔代夫去看看,去看看美丽的沙滩,去看看____(zhàn)蓝的海水,去看看那在海边____(xī)戏的各色人种……真的希望那时候又能看见曾被海____(xiào)无情吞噬的____(wān)蜒、动人的海岸线啊!2、仿照下面句子的写法,在后面写出两句话。(2分)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日渐感悟出:给别人一缕阳光,你也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与色彩;给别人
2、,你也会;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国际博物馆日”这天,组织了免费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活动。B、练武术和学舞蹈的动作要领有点截然不同。C、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使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沉浸在幸福中的人,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4、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3分)一日,大副又酗酒,船长在记事簿上写道:“大副今日酗酒。”次日,大副值班,见船长记其酗酒,灵机一动,提起笔来也写道:“船
3、长今天没有酗酒。”大副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他这样说的“高明”之处是什么?答: 5、名著导读。(3分)罗曼•罗兰是 (国名)20世纪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在他的 (填作品名)中,叙述了贝多芬、 和 (填人名)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 的精神。6、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8分)行万里路,语文在路上:过零丁洋,感受“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豪情壮志;赏岳阳楼,感悟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登飞来峰,领略王安石“,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凌云壮志;漫步
4、赤壁,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抑郁;泛舟富春江,体味“,;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情怀;回归田园,体验“采菊东篱下,”的悠闲心境……读万卷书,语文在书中:古人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与它们有关的诗文有很多。如与兰有关的名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等。请选择其余三个(梅、竹、菊)中你最喜爱的一个,写出两句与该物有关的诗句或名言警句(要求为完整的两句)。与______有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诗文理解•感悟(20分)(一)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
5、,回答有关习题(9分)。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3分)(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1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7、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①环堵萧然( ) ②晏如也( )③造饮辄尽( ) ④兹若人之俦乎( )2.翻译下列句子:(2
8、分)①好读书,不求甚解。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3.本文一反传记明确交代姓名籍贯的通则,以虚写代实写,有何用意?(2分)4.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表现在哪六个方面?概括出来。(3分)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2分)三、现代文阅读理解:(20分)(一)读《距离》一文,回答有关习题。(9分).①当我来到继父家时,我知道我打量那个家的目光是敌意的,我与那个家是有距离的。那陌生的屋檐下挂着惨白惨白而寒意逼人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瓦檐滴到墙上发出
9、沉重的响声。墙用石灰新刷过,隐约还露出凌乱的稻草。i?!c②为了不影响我读书,继父把我安置在条件最好的西厢房,自己和母亲住到了阴湿的东厢房。他还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盏台灯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天晚上,他都拿着一本从书店买来的新书,坐在我对面,陪着我学习。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翻一下书。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了,每晚我都看书到很晚,然而不论多晚,他都会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