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课程价值观

中西方课程价值观

ID:16355830

大小:4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9

中西方课程价值观_第1页
中西方课程价值观_第2页
中西方课程价值观_第3页
中西方课程价值观_第4页
中西方课程价值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方课程价值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课程价值观的比较与启示喻庆明(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摘要】在课程价值观的研究上,存在着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个人本位三种形式的课程价值观。本文通过对中西课程价值观的比较,总结出了对我国课程改革的三点启示:第一,贯彻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念;第二,课程价值观的形成在于个体对生命的体验;第三,现代课程价值观的重构——对象性理解认同。【关键词】课程价值观中西方课程价值观课程改革在课程价值观的研究上,历来存在着“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和知识本位”三种形式的课程价值观。具体到课程与教学研究上,表现为中西方课程价值观的异同。本文通过

2、对中西方课程价值观的梳理,以期对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新的启示。一、对已有课程价值观的分析(一)社会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指的是为了摆脱教会对教育的控制,发挥国家和社会的巨大作用,强调课程服务于社会的工具性价值,并注重课程的内外部因素互动。呼吁社会本位的主要有涂尔干、那托尔普、凯兴斯泰纳等。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在很多时期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在这里我们主要举以下几个例子进行佐证。1806年,普法战争和欧洲革命给德国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上,带来了巨大冲击。四十年代,政府开始干涉师范教育。五十年代,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愿,即为了满足统治阶级战争

3、和政权的需要,将课程设置为写、读、宗教以及简单算术,并取消了人文学科,限制历史和自然学科。这种以社会为本,突出政治的课程价值观开始盛行,并流传到其他国家。19世纪以前,英国教育的权利主要集中在教会手里,政府对教育很少干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管理体制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病,不能适应当时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干涉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从根本上看是满足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的。19世纪后期,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6凯兴斯泰纳,提出了公民教育理论,其核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春秋时期,孔丘以《诗》、《书》、《礼》、《乐》

4、、《易》、《春秋》“六艺”为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培养从政君子,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是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这里的“六艺”其实就是课程,即“教学科目”。这些“有用学科”是根据需要创设的新学科,这种“需要”实际上就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反映了当时的课程价值观是“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观”[1]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39.1]西汉时期,当首推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研究《公羊春秋》的大家——董仲舒。他说:“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德性。以“三纲五常”为道德的核心内容。即

5、“王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与“三纲”相配合的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便成为封建道德的准则。其实质都是维护封建王朝及其君主的统治,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董仲舒主张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培养人才。不过所起的教育效果不同:“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19.2]六部教材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以上中西方的

6、课程价值观不难看出,如果站在时代的基础上,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也曾经起过积极地作用。它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提升了人的思想境界,并为新社会的革新起着铺垫作用。(二)知识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这是教育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最初原因所在,课程内容主要是人类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3]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3]培根提出以知识为本位,“知识就是力量”。持知识本位课程价值观的主要有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7、创始人——赫尔巴特,他提出的课程理论被认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的。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23-324.4]也就是说此时的课程是要满足儿童兴趣的需要,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只有这种需要满足了,儿童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赫尔巴特“把确定的教育知识的作为教育学学科存在的逻辑前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知识论取向研究方式对教育研究的深刻影响。”[5]袁德润.从“知识”、“实践”走向“生存”——教育研究三种取向评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

8、0,(2).5]6继赫尔巴特之后,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认为,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