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

浅谈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

ID:16340219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9

浅谈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浅谈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浅谈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在哲学上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来实现激发个体最大潜力的实施过程;在教育学心理学上则体现为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实现的一个完整过程。一、期望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一)提出期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出期望首先要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学习目的的教育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是与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及学生的世界观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通

2、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英语学习与祖国的需要和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与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自觉性。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对学生提出大期望,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大目的。这个大期望就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最终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大期望提出之后,把学生按英语学习成绩分为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优等生类学习动机较明确,学习劲头足,自信心强而持久,对他们的期望要

3、定得偏高一些,即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类型。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目的,有的没有达到,这时要及时总结评价。对达目的者应再提出新期望,对没达目的者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对其获得的成功及时予以鼓励,这种方法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后,当他们达到目的时,回头一望,自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生类,在分析他们英语学习成绩稍差的原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的(即提出大期望),主要采取“最优等生战略”,把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有一些他们各自的强项与优等生比较,会使他们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

4、我”,顿生赶超优等生的心理,这时再趁热打铁,提出期望(包括长、短期)。期望确定之后,就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而不能像对待优等生那样,进行最终的成果分析,因为那样可能太迟,起不到好效果。只有及时帮助其校正学习方法上的偏差,才能使“五分钟热度”变成长期的动力,才能使中等生树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赶超优等生,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动力,增强实现大期望的信心。差等生是英语教学中实施期望教育的最佳人选,因为差等生在学生群体中常被忽视,因而他们都具有羞怯、懦弱、自我放弃、破罐破摔的外部心理表现。而通过悉心

5、的交谈会发现,他们往往都具有强烈要求学习好的愿望,而且智力并不差,有的由于英语基础差,有的苦于方法不当,有的苦于不被理解等诸多原因而畏缩不前。他们渴求理解、帮助和信任。根据他们对老师的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十分敏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当众或私下给予期望,他们会牢记于心,发愤努力。这时再找其谈心,寻问学习上的难题,帮助解开心中迷惑,并及时鼓励其取得的点滴成绩。结合成功教育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若要有用需努力”的信心和决心,运用成功来争取更大的成功,最终实现老师的期望。3通过这样的分档对待,在班集体

6、里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期望,在期望的鼓舞和优等生的带动下,学生们自觉地学习,沿着期望阶梯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奔向更新的高度。(二)强化期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期望就是及时利用已实现的短期期望来强化学生对实现中、长期期望的信心,实质上是利用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英语成绩较好,而其它学科较差;也有的学生初中成绩较好,而高中较差,对这样的个体,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期望教育,结合迁移规律,用其它学科的成功经验(包括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或其它时间段的成绩来影响

7、其现阶段英语的学习情况。这种触类旁通的效果可以增强学生实现期望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把“原理与态度的迁移”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布鲁姆也曾说过“强化了的期望是最好的学习动机”。(三)分解期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分解期望就是将一个具体的期望分散开来,分别落实于各个教学环节,做到环环有目的,节节有期望,针对不同的学习重点提出即时的不同期望,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实际上是一个用小期望来引导学生产生求知欲的过程。例如,在课堂上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进入

8、“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种状态的概括。笔者采用的方法一是在课堂上或个别辅导时即时提问,同时暗示“你能行”;二是在考试前复习阶段启发诱导。二者均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求知欲,并增强自信心。通过把具体的期望分散化,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再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予以暗示、鼓励,促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概括出一些解决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