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岩石学大纲

中科院岩石学大纲

ID:16322117

大小:65.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9

中科院岩石学大纲_第1页
中科院岩石学大纲_第2页
中科院岩石学大纲_第3页
中科院岩石学大纲_第4页
中科院岩石学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科院岩石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岩石学》考试大纲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岩石学》考试大纲QQQQ普通地质学整理1.①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在400km、600km、2900km和400km处有明显增加,2900km处变化最大,地心为13g/cm3。②重力,在2900km深度以内,重力大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2900km深度到地心,重力逐渐变小,地心重力为0.③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加,10km为3000atm,35km为10000atm,2900km为150万atm,地心为370万atm。2.内部圈层划分: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3.陆地

2、地形①山地(低山<500~1000m>,中山<1000~3500m>,高山<大于3500m>);沿两大地带分布,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二为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②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属重峦叠嶂低矮地形,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③平原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海拔多在0~500m,海拔0~200m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叫高平原(如成都平原)。④高原海拔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面积比较辽阔的平地。⑤盆地周围山岭环绕,中部地势较平似盆状的地形。《岩石学》考试大纲⑥洼地陆地上有些地区很低,高程在海平

3、面以下。2.摩氏硬度计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刚玉10.金钢石P34表3.表3-7表3-8表3-9喷出岩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按SiO2含量划分岩浆岩【大于65%(花岗岩)、52%~65%(正长,闪长,安山)、45%~52%(辉长岩,玄武岩)、小于45%(橄榄岩,辉长岩)】变质岩特征构造: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4.地层表:(P50)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5.褶皱概念:岩层受力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的弯曲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表现

4、。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褶皱要素核:褶皱的中心部分。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枢纽:褶皱弯曲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岩石学》考试大纲细分(P63,64图):按轴面产状→直立褶皱(A)倾斜褶皱(B)倒转褶皱(C)平卧褶皱(D)按枢纽产状→水平褶皱(AB)倾伏褶皱(CD)2.断层概念: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这种断裂叫断层。要素:断层面、断盘、断距。正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上升,

5、下盘相对下降平移断层:沿断层面走向,两盘相对错动断层组合类型(P675-23):阶状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走向平行正断层组合而成,上盘依次下降,呈阶状。地堑→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一个中间断块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的构造。地垒:有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一个中间断块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的构造。叠瓦构造:数条逆断层平行排列,构成倾向一致的逆断层组合。3.地层间接触关系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岩石学》考试大纲不整合面: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接

6、触面叫不整合面,通常保留着古风化壳或大陆沉积物或在不整合面上有粗粒的,由上覆地层碎屑物组成的底砾岩。不整合分类:①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彼此平行的,也叫假整合。<1、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变化。2、形成过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隆起,遭受剥蚀→再次地壳下降,重新接受沉积>②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斜交的。<1、角度不整合反映发生过一次显著水平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变化。2、形成过程:陆地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岩层褶皱、断裂),上升遭受剥蚀→再次下降接受沉积>不整合共同特点:①有明显

7、侵蚀面存在,侵蚀面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②有明显岩层缺失现象③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差异。2.地震概念:地球内部缓慢累积得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快速震动的现象.震源体:地球内部累积存储地震能量和地应力的部位,或岩石发生破裂及强烈塑性变形的区域。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极震区: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岩石学》考试大纲震中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震源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源的距离微观震中:地震发生后,通过仪器测出的

8、地震震中位置。宏观震中:震后通过地震调查灾评确定的地表破坏程度最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