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_毕业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长 沙 学 院CHANGSHAUNIVERSITY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论文)题目: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学生姓名:张三考籍号:助学点:长沙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班级:交通土建工程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二○一三年五月16目录第一部分过程管理资料一、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4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报告6三、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阅表7四、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审表8第二部分毕业论文五、毕业论文10161616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第一部分过程管理资料16长沙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2013届毕业
2、生)助学点:长沙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交通土建工程题目: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学生姓名:张三考籍号:指导教师:职称:2013年5月1日16长沙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助学点:长沙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交通土建工程指导教师职称学生姓名张三课题名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内容及任务1、阅读相关论文、专著,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写好开题报告;2、验各种仪器,熟悉并能独立操作仪器;3、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掺合料总取代量、掺合料比例、水胶比作为试验因素,研究上述因素对掺复合型掺合料混凝土不同龄期的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3、4、依据正交试验结果,采用对比试验方法,测定主要因素作用下的复合型掺合料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并与单掺、双掺、三掺掺合料的混凝土作对比,分析比较随着掺合料品种的增加和掺合料比例的调整,混凝土各项耐久性指标的改善程度。拟达到的要求或技术指标通过配合比试验将磨细钢渣粉、粉煤灰、矿渣微粉和硅灰配制成复合型掺合料,取代部分水泥配制成高性能混凝土,以掺复合型掺合料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为主要内容,研究影响高性能混凝土碳化的因素及微观孔结构等,以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抗炭化性能为目的,探讨了复合型掺合料、水胶比、消石灰等因素对混凝土抗炭化
4、性能的影响,得出对于有抗碳化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方案。16进度安排起止日期工作内容2012年9月22日-2012年10月1日查资料,明确研究内容2012年10月15日-2012年11月1日熟悉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测试方法,完成任务书和开题报告,拿出初步实验方案2012年11月2日-2012年12月1日完成实验原材料的准备,按照实验方案成型混凝土并进行养护;准备微观测试用样品,并进行养护2013年12月2日-2013年1月10日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掺合料总取代量、掺合料比例、水胶比作为试验因素,研究上述因素对掺复合型掺合料
5、混凝土不同龄期的抗碳化性能的影响2013年2月29日-2013年3月20日依据正交试验结果,采用对比试验方法,测定主要因素作用下的复合型掺合料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并与单掺、双掺、三掺掺合料的混凝土作对比,分析比较随着掺合料品种的增加和掺合料比例的调整,混凝土各项耐久性指标的改善程度2013年3月21日-013年4月30日实验数据整理,撰写论文,并进行修改2013年5月8日-2013年5月12日进行答辩16主要参考资料[1]钟海英,贾淑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J].甘肃科技.2004.10.[2]谭伟,尧国皇
6、,黄用军,孙素文.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J].深圳土木与建筑.2007.9.[3]西德尼.明德斯,J.弗朗西斯.杨,戴维.达尔文.混凝土[M].吴科如,张雄,姚武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HOUSTYF,FOLKERH.Wittmann.InfluenceofporosityandwatercontentonthediffusivityofCO2andO2throughhydratedcementpaste[J].CementandConcreteResearch,1994.[5]PARR
7、OTTALJ,KILLOHDC.Carbonationina36yearold[J].CementandConcreteResearch,1989.[6]叶绍勋.混凝土碳化反应的热力学计算[J].硅酸盐通报,1989.[7]缪昌文.弯曲荷载、化学腐蚀和碳化作用及其复合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05.[8]李果,袁迎曙,耿欧.气候条件对混凝土碳化速度的影响[J].混凝土,2004.[9]徐道富.环境气候条件下混凝土碳化速度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5.[10]涂永明,吕志涛.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的碳
8、化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3.[11]程宇科.掺复合型掺合料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12]施惠生,孙振平.混凝土外加剂实用技术大全[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1.[13]李懿.掺复合型掺合料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16长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