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第一讲幼儿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和幼儿心理学(一)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另外,它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被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二)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具体讲来,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掌握其特点,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二、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简答)(一)现实意义1.了解幼儿心理特点,走进童心世界2.树立正确的儿童观3.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4.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适合的环境 (二)理论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3.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三、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和特征的方法。观察法是研究幼儿最基本的方法。观察法的优缺点(二)测验法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既可以用来明确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以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幼儿心理测验一般通过个别测验逐个进行。测验法的优缺点(三)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和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法的优缺点(四)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调查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可以是当面访问,也可以是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幼儿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四、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以及幼儿自身的活动等方面的因素。1.遗传和生理成熟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 生理成熟是指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幼儿的生理成熟或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前提。2.成熟势力说该学说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格赛尔。该学说强调儿童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生理,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外界环境只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的成熟程序。3.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是指幼儿周围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的作用体现在: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4.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在遗传、环境的作用影响过程中,幼儿本身也积极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包括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说有:幼儿的需要、幼儿 的兴趣爱好、幼儿的能力、幼儿的性格及行为习惯、幼儿的自我意识等。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幼儿的需要。五、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1.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心理发展的转折期。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2.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幼儿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是幼儿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时刻都在变化,而变化又因人而异。4.关键期(劳伦茨)关键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 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个体非常重要。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第二讲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幼儿时期心理的发展显示出阶段性特征。但是要注意,我们只说年龄与幼儿的心理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不是说年龄决定幼儿的心理发展。(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1.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2.表象活跃表象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在人脑中的映象。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因而表象也有具体性的特点。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的,但是,5-6岁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例如,5-6 岁的幼儿能根据概念对事物进行分类。(三)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1.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无意性是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所支配2.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幼儿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反之,如果幼儿情绪很低,不愉快,或处于恐惧、痛苦状态,活动效果就比较差。幼儿在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为随心所欲,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1.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 2.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五)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开始的时期,表现出初步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幼儿初期,还没有对他周围的人和物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随着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以及活动的发展,幼儿开始出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气质特点、性格特点的不同。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幼儿年龄阶段的划分1.婴儿期(0-1岁)2.先学前期(1-3岁)3.学前期(3-6岁)(二)婴儿期(0~1岁)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心理发展非常迅速,具体表现在:1.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新生儿会出现无条件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游泳反射等,帮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2.动作不断发展①从整体混乱的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和专门化的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站、最后学会走 ③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④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三)先学前期(1~3岁)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的一个重要时期。1.动作逐渐发展完善孩子1岁以后,各种动作比起以前有了明显的发展,会走路就是一种表现。(1)学会自由行走(2)开始使用工具2.出现新的心理活动(1)会说话孩子最先理解的词是他经常接触的人和物的名称,说话喜欢用叠音,句子通常不完整。3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最基本的语音阶段,能说出一千多个词语和比较完整的句子(2)想象开始萌芽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够在操作物体的时候进行简单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的萌芽使孩子的游戏活动初露头角。如拿着娃娃就学着成人的样子拍娃娃睡觉。(3)思维的出现 由于表象的出现,幼儿前期的孩子已能根据已有的记忆表象对事物进行最初的概括和推理。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这时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即边行动边思维。如抱着娃娃时,看见了小勺,他才会想到喂娃娃。3.独立性开始出现2岁左右的孩子,由于开始能够独立行走,变得不那么顺从了。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是人生头两三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也标志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这时儿童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心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四)学前初期(3-4岁)1.生活范围扩大幼儿3岁以后开始进入幼儿园。新的环境对幼儿最大的影响是: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更多老师、同伴的新环境。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幼儿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2.认识依靠行动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幼儿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3.情绪作用大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起来。并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周围人的感染。4.爱模仿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如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就想要什么。幼儿还常常模仿老师。幼儿对老师说话的声调,坐的姿势等都会模仿。所以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五)学前中期(4-5岁)1.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尤为突出。4~5岁的幼儿总是处于不停的活动中,他们明显地比3~4岁孩子能动,能说,能跑。2.思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最为典型。这时期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很形象的和很具体的。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4~5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在游戏中,4~5 岁的幼儿已能理解一些游戏规则,与他人合作游戏时,初步能遵守游戏规则,在一定的要求下能做到不破坏游戏规则。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4~5岁的幼儿比起小班幼儿来说更会玩了。4岁左右是幼儿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也会玩。这个时期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开始提高.(六)学前晚期(5-6岁)1.好学好问幼儿的好奇心都很强,但5岁以后幼儿的好奇心和以前明显不同,他们不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要知道“为什么?”。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事物的兴趣。2.抽象能力开始萌芽5~6岁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幼儿已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对事物的关系做出判断并正确排出顺序,有了初步的序的概念。并且掌握了一些抽象的概念,能够对事物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5~6岁的幼儿已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或是思维、想象等,都有了一定的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5~6岁的幼儿已对事物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他们爱憎的态度比较明确。看问题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在情绪上也能够克制自己,情绪变化比以前要小得多。5~6岁的幼儿也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第三讲感知觉一、感知觉的概念(一)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二)感知觉与认识活动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知觉开始的。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二、感知觉与幼儿心理的发展1.感知觉是婴儿期(约2岁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语言、思维出现前,儿童主要依赖感知觉获得各种信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2.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2岁以后,语言、思维等心理现象出现,儿童的感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在整个幼 儿期,控制系统在认知结构中并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感知系统仍然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在幼儿期,儿童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感知觉的制约。三、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一)视觉1.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及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儿童的视力要弱于正常的成人,视敏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2.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新生儿的视觉世界里,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他们还不能感知其他色彩。儿童的颜色视觉存在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孩的颜色辨别能力要优于同年龄组的男孩。(二)听觉1.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在12-13岁以前一直增长,8岁比6岁几乎增加一倍。2.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三)触觉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1.视触觉的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其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产生这种动作所要求的知觉条件有三:第一,知觉到物体的位置——主要是视觉。第二,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动觉。第三,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2.动觉幼儿动觉的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采用的方法往往是较低级的同时比较法。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采用的方法也多为相继性比较法。(四)空间知觉1.方位知觉: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6岁幼儿对于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跟困难,因此教师在音乐、舞蹈、体育等教学活动中,要用“照镜子式”的示范动作,即以幼儿的角度来做动作。2.距离知觉:即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通常不懂得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楚,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 3.形状知觉: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4.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如“生物钟”。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可以理解“昨天”“明天”等,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仍有困难。幼儿晚期,开始能辨“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看钟表,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仍很困难。四、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1.适应: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2.对比:即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包括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3.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个体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就能迅速而正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4.通过教育和训练能够提高幼儿的感受性(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5.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对象是感知的中心,背景则是衬托部分。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条件影响:a.对象与背景的差别b.对象的活动性c.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d.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认识的主动形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要做到:a.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b.提高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c.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d.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2.保护幼儿的感官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重视 幼儿感官卫生教育,做到:(1)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2)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以必要的帮助第四讲幼儿注意的发展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指向”是说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集中”则是使这一事物在人脑中得到最清晰和最完全的反映。(二)注意与心理过程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进行的。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记、注意想等等。(三)注意对幼儿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1)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注意是幼儿活动开展的保障(2)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注意能加强儿童观察的有意性、细致性以及理解性。 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1)注意能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2)注意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3)注意对幼儿坚持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幼儿活动中,无意注意是大量存在的。3岁前的幼儿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两大类,即: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二)幼儿有意注意的初步发展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我们自觉控制的注意,它服从于我们生活、学习的需要与任务,其特点是有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1.幼儿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4.成人的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三、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在众多的信息刺激中,注意的选择性表现为偏向于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对另一类刺激注意得少。幼儿注意选择性的发展规律: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2.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另外,刺激物的特点,如鲜艳、多变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注意的稳定性对幼儿活动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注意稳定性的特点: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但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意可持久10分钟左右,5-6岁幼儿注意能保持2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时,不应太单调、时间太长.2.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新颖、生动,形象鲜明。(2)活动的游戏化。(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4)幼儿的身体状况。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三)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比较差。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条件:1.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比较熟练,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好。因此,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幼儿熟悉活动的一些环节或某一部分,是保证复杂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 2.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比如学习歌舞表演时要让幼儿懂得歌词与表演动作之间的意义联系(四)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幼儿的注意范围比较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的范围在逐渐增大。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的对象排列是否有规律、颜色是否多杂,信息组块是否有密切联系等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如果在活动中要求的任务比较多,人的注意范围就会受到限制四、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一)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有: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3.无关刺激的干扰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5.不能很好的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二)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要注意“多动”与“多动症” 是不同概念。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则又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是儿童一种行为问题。研究表明,多动症既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教师对幼儿的多动现象不能随意称作多动症。第五讲幼儿的记忆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作为经验在头脑中保存。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多次的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形成了联系。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也就是当原刺激物出现时能认出来回忆(再现),是指原刺激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在头脑中(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是指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根据表象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种类,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等。2.特征。(1)直观性(形象性)(2)概括性(三)记忆在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作用1.在生活中的作用:积累日常生活经验2.在游戏中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要进行想象,而想象的原材料来自记忆中保存下来的事物和表象,即感知过的经验。3.在学习中的作用:知识经验的积累二、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一)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根据记忆有无目的和是否运用一定方法,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主要表现在:1.记忆目的不明,主要取决于客观对象的性质和与主体的关系。2.不会自觉运用反复识记的办法来记住某件事情。有意记忆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幼儿的有意记忆较差。活动的动机对儿童记忆的有意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实验证明,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意记忆效果比在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记忆效果好。(二)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逻辑记忆正在迅速发展。并且词语记忆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有的研究还表明,幼儿记忆熟悉的事物和熟悉的词,比记忆生疏的事物和词的效果好(三)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死记硬背”。意义记忆是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差,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只能记住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因此机械记忆表现突出。4岁以后理解能力和言语能力提高,开始出现了意义记忆。三、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记忆 提高幼儿的记忆效果主要依靠:(一)活动材料的性质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易引起幼儿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无意中记住(二)活动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对幼儿生活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或情绪体验强烈的事物都易成为幼儿无意记忆的内容。(三)记忆对象成为儿童追求的对象如果使记忆材料成为幼儿活动中的主要对象,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对这种对象进行记忆的效果也较好(四)活动中感官可参加的数量多种感官参加的记忆效果好。四、幼儿的兴趣、积极性与记忆(一)活动动机活动动机对幼儿记忆的积极性和效果有很大影响。自然环境中的记忆比实验室记忆效果要好。(二)幼儿的兴趣幼儿参加或的兴趣不同,记忆的效果也不同。五、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一)记忆的保持、遗忘及遗忘规律 1.保持和遗忘。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2.遗忘规律从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停止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因此学习后及时复习很重要。(二)幼儿识记材料的组织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2.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3.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4.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六、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一)偶发记忆。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样东西同时出现的其他东西。(二)“说谎”问题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七、幼儿记忆保持的特殊现象(一)婴儿期健忘 婴儿期健忘是指人们很少能够回忆起3岁以前发生的事情来。少数人甚至不能回忆9岁前发生的事情。人类婴儿很早就表现出一定的记忆能力,但同时也发现人类普遍存在婴儿期健忘的现象。导致婴儿期健忘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尚需研究者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验证1.压抑说:弗洛伊德(1963)认为婴儿遗忘症的原因在于:因为婴儿和幼年期的恋母情结常常是痛苦的,所以与这些感受相关的记忆都受到了压抑。2.更多的科学家认为,儿童在2岁以前,不具备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入到长时记忆系统中的能力。然而,这似乎不太可能。有一些研究表明:9~16个月的婴儿就能够将一些简单的经历进行编码并且可以保存长达1年的时间。这就清楚地表明婴儿和幼年期的儿童具备了长时记忆。3.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个体之所以不能记住发生在两三岁以前的事情,是因为个体在婴儿期对信息进行编码的方式与在以后的各个阶段中对信息的提取方式不相匹配而造成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个体对事情的记忆程度主要取决于信息在被存入与在被提取时所用的加工方式的一致程度。在记忆的重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那些并不适合在婴儿和幼儿期对事件编码的成人的图式和表征。(二)记忆的回涨现象 记忆的回涨是指第一次记忆测验以后一段时间里幼儿又回忆起了一些测验项目的现象。比如,如果幼儿在第一次记忆测验中回忆出了10个项目,过了一段时间后,假设他在第二次记忆测验中回忆起了8个项目,其中有5个项目是第一次记忆测验中回忆出的项目,而另外3个项目却是第一次记忆测验中没有回忆出的,其中这3个项目就被认为是记忆的回涨。第六讲幼儿的想象一、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中的形象可能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但归根到底想象仍然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二)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在幼儿的学习、游戏等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在游戏中:游戏的整个过程都要依靠幼儿的想象。2.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而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换言之,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个主要方面。对幼儿来说,创造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因此要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二、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有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主要从以下方面归纳得出: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想象活动不能指向于一定的目的。孩子越小,想象的目的越不明确,也就越以想象过程为满足。2.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幼儿初期的孩子,想象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这主要是由幼儿初期孩子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决定的。3.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幼儿在想象过程中常表现出很强的兴趣性和情绪性。情绪高涨时,幼儿想象就活跃,不断出现新的想象结果。兴趣也影响孩子的想象。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和学习,他就会长时间去想象,专注于这个活动;而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则缺乏想象,往往是消极地应付或远离这项活动。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已具有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大班以后,幼儿的想象还有了他们本身的独立性。(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指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合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这一客体新形象的过程。2.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既有不同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在于:同样是“造” ,再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是描述者知道而想象者不知的事物;创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所有的人都不知,现实生活中甚至可能不存在的事物。它们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创造是在再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有再造的因素。要培养人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人的再造想象。整个幼儿时期,幼儿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如:孩子看到布娃娃,随手抓起并做出喂其吃东西和哄其睡觉的动作。这实际上是模仿妈妈的动作,是离不开她的生活经验。因此可以说小班幼儿的再造想象是以复制式再造想象为主的。这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象。它要求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少。幼儿的再造想象从内容上分为以下五类:(1)经验性想象幼儿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开展想象活动。如:中班的超超对夏日的想象是:小朋友们在水上世界玩,一会儿游泳,一会儿滑梯,一会儿又吃冷饮。”(2)情境性想象幼儿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如:中班的霓霓对“暑假”的想象是,坐在电风扇下,阿婆从冰箱中拿出冷饮让我们一起吃。(3)愿望性想象在想象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如大班幼儿苏立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4)拟人化想象把客观物体想象成人,用人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等等去描述。如中班的霓霓去“海底世界”玩后,对妈妈说“有的鱼睁着眼睛在盯着我看,好像在说‘我似乎认识你”’。(5)夸张性想象幼儿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如在幼儿的画画中,可发现幼儿画的长颈鹿,从比例来看,颈子特别长;画的大象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这些夸大部分,常是幼儿印象特别深刻的部分。 (三)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幼儿时期,常将想象的东西和现实相混淆,表现在三方面:1.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2.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3.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性想象开始发展;想象有时会和现实混淆。据此,有人说,幼儿时期是想象发展最快时期,甚至说,比成人更善于想象。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想象的水平直接取决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程度。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语言水平都远不如成人,且表象的丰富性和准确性都差,思维也不如成人。所以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协调性、丰富性和创造性都不会超过成人。三、幼儿想象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在幼儿想象发展中常常会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做真实的事情。有时,由于孩子想象的特点加上孩子记忆的不精确,记忆概念掌握不好,以及表达能力有限,也会出现类似“说谎” 的情况。所以成人应在实际生活中耐心指导幼儿、帮助幼儿分清什么是假象的,什么是真实的,从而促进幼儿想象的发展。四、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越丰富、准确,想象就越新颖、越深刻、越合理。反之想象就会狭窄、肤浅甚至是荒诞的。因此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要有计划地采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使他们多获得一些进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语言可以表现想象,语言水平直接影响想象的发展。幼儿在表达自己想象内容时能进一步激发起想象活动,使想象内容更加丰富。因此,教师在丰富幼儿表象的同时,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力。如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讲故事、复述故事、创编故事;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用丰富、正确、清晰、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事物,都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途径。(二)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文学活动中的讲故事能发展幼儿的再造想象。如续编故事,老师将故事的前半部分讲清楚,关键处就不讲了,让孩子自己结合经验和想象往下讲,效果很好。幼儿园多种艺术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发展的有利条件。如美术、音乐和舞蹈等活动,幼儿运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艺术形象,然后再创造性地表达出来。 (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想象异常活跃。幼儿进行游戏,总离不开玩具和游戏材料。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起幼儿想象的物质基础。因此,老师要为幼儿多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不一定都是精致漂亮的玩具,只要安全、卫生即可),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同样能起到活跃幼儿想象,促进发展的作用。(四)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是提高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措施。除通过讲故事、绘画、听音乐等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外,还可以采用其它一些形式。如在纸上画好一些线条和几何形体,让幼儿通过添画,来完成整幅画面;让幼儿听几组声音的录音,让幼儿想象这几组声音是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情;给孩子几幅秩序颠倒的图画,让其重新排列,并叙说整个事情经过等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使幼儿想象的内容广泛而又新颖。第七讲幼儿的思维一、思维与幼儿心理的发展(一)思维的概念和思维的基本特点1.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1)思维与感知觉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思维则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及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人的思维是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如果没有大量的感知材料,思维就无从产生。(2)思维与语言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中的词都是对事物一般属性和联系的概括。如,“车”一词就是对各式各样的车的概括。词是思维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此外,思维的表达与交流也是借助于言语活动来实现的。在幼儿的思维发展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对发展幼儿的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思维的两个基本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1)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反映思维与感知不同,它不是直接对事物作出反映,而是间接地反映事物。(2)思维是对事物概括的反映思维不像感知觉那样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具体的事物,而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二)思维在幼儿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思维是幼儿生活活动的基础幼儿在生活中同其他人交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离不开思维活动。只有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幼儿才能很好地认识他所处的环境,认识他周围的事物,对各种情况作出正确判断与推理,从而把握事物。2.幼儿的思维发展标志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幼儿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面特征,而能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3.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思维对幼儿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幼儿的认识方面,它还渗透到幼儿的情感、社会交往和个性等方面。思维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幼儿的情感深刻化;使幼儿通过对情况的判断,做出决定,并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增强责任感和自制力;对他人需要的理解,使得幼儿学会同情、关怀、谦让、互助;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使幼儿知道自我,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二、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儿童思维的发展水平在每个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在:(一)直观行动思维儿童最初的思维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思维。主要特征为:1.思维依赖一定的情境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二)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三)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指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它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三、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一)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1.幼儿初期的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幼儿初期,即3岁左右,思维仍保留很大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这时期幼儿的思维带有情境性和行动性的特点。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入幼儿中期,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的思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逐渐发展到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具体性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幼儿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幼儿容易掌握那些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2)形象性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各种各样颜色和形状等事物的生动形象。(3)经验性幼儿的思维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4)拟人性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人来对待。他们赋予小动物或玩具以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思想感情,和它们说话,把它们当作好朋友。(5)表面性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因此幼儿的思维常具有片面性。(6)固定性 幼儿思维的具体性使幼儿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认死理”,不懂变通。上述这些特点都是幼儿思维具体性和形象性的不同表现。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幼儿各种思维活动中都有表现。但是在不同的年龄,表现程度是有所不同的。3.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幼儿初期,由于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但到了幼儿晚期,不少幼儿开始能够对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进行初步的认识。(二)幼儿的概念、判断与推理的发展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幼儿思维基本形式的发展特点也体现出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1.幼儿对概念的掌握。幼儿初期,直指型,幼儿所掌握的实物概念主要是他们熟悉的事物;幼儿中期,列举型,已能掌握事物某些比较突出的特征;幼儿晚期,功用型,幼儿开始初步掌握某一实物的较为本质的特征,如功用的特征,或若干特征的总和2.幼儿对事物判断、推理的特点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常表现为在判断事物时从事物外在或表面的特点出发。如:(1)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推理往往不合逻辑(2)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3)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三)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1)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常是孤立的,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2)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3)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含义四、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特征与幼儿的活动幼儿主要是对事物的个别或外部的特征进行概括,对事物表面的具体形象特征进行概括。主要有三个特点: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3.概括不准确五、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一)幼儿初期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幼儿的活动1.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2.为幼儿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3.为幼儿提供较多的形象可爱的玩教具4.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认识兴趣(二)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幼儿园开展各种活动的前提是以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为出发点1.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表象。表象是幼儿思维的基础,要重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所积累的感性经验2.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要坚持直观性原则,这是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的。 六、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一)通过观察,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是思维的基本操作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不同部分或不同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把各个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特征结合起来,组成整体来思考的过程。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二)通过操作,对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比较是在思想上把各种事物进行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比较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是进行分类的前提。幼儿物体比较能力发展特点:1.幼儿初期还不善于找出物体之间相应的部分。2.幼儿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 通过对物体相同之处的概括与判断,幼儿能够逐渐对事物进行分类。幼儿中晚期,分类能力逐步开始发展起来。如,对一堆插片,幼儿通过摆弄,可以把具有相同形状的插片归类,把这堆插片按形状分为不同几类。在整理物品中也能够获得比较具体物体的经验。如幼儿可以学会比较游戏材料的相同与不同,把游戏材料归类;把相同颜色的橡皮泥归放在一起,把相同形状的纸张放在一起等。第八章幼儿的言语一、语言、言语的概念(一)语言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合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在改造客观外界的活动中,产生了交际的需要,而要满足交际的需要,伴随着交际就产生了语言。用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交际时,就是言语活动。(二)言语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如:讲课时 老师用的是汉语这种语言,而讲述的过程则是言语,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可分为三类:1.口头言语。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语言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2.书面言语。人借助于文字而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形式有写作、朗读、默读3.内部语言。一个人自己对自己发出的声音,是自己默默无声思考问题的言语活动。(三)语言、言语的关系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个人言语活动的效能,受制于他对语言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语言又是在人的具体言语交际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语言活动才能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二、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因为幼儿说话和学习语言,主要是为了能和别人交流,其中包含了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表示不满、请求或命令别人做事,保持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知识,发表见解等需要。(二)言语与幼儿的认识过程语言是思维的武器,个体言语水平影响其思维过程。由于语言的参与,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借助词可以把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表示出来。通过语词使感知到的东西成为理解了的。2.借助词将相似的物体及其特征加以比较,易于找出并辨别各种物体的差别3.借助词能概括地感知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易于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然后认识同类的未知事物(三)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功能,即自我调节功能,是和其概括功能——自觉的分析综合功能密切联系的。幼儿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过程的种种因素进行分析综合,才能对认识过程进行调节。三、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幼儿口语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音表达力的发展1.掌握全部本族语音。3-4岁幼儿已初步掌握本民族、本地区的全部语音,但对有些音不太准确。2.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1)词汇量的增加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在幼儿期内,词汇量年年增加。据资料统计表明,3岁幼儿词汇约为800至1100个,4岁为1600至2000个,5岁则增至2200至3000个,6岁时词汇数量可达3000至4000个。(2)词类范围日益扩大幼儿词汇的发展,还表现在他们所掌握的词类范围日益扩大。在幼儿词汇中,主要是意义比较具体的实词。其中又以名词为最多,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才是副词。幼儿也逐渐掌握了一些比较抽象、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的虚词。如:介词、连词等。同时,幼儿词汇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扩大。他们不仅掌握了许多和自身生活经验有关的具体的词,也掌握了不少较抽象的词,如家具、玩具等,可见,幼儿所掌握的词汇,内容丰富,涉及范围较广。(3)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幼儿期,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与思维发展的同时,词的概括性联系系统也逐渐发展。对词义的理解趋向丰富和深刻化。 总的来说,幼儿对词义的掌握是不够丰富和深刻的。对于多义词,幼儿通常不能掌握它的全部意义,只能掌握其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意义。3.初步掌握语法: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4.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1)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出现进入幼儿期,对话言语进一步发展。他们不但能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和要求,还会在协调行动中进行商议性对话。由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在他们和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需要独立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的知识经验等,这就促进了独白言语的产生和发展。(2)情境性言语的发展和连贯性言语的产生情境性言语是指幼儿在独自叙述时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结合当时的情境,审察手势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意义的言语。这种言语是幼儿言语从不连贯向连贯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言语形式。连贯性言语则指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反映完整而详细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的言语。5.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按活动的目的和是否出声,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高级形式,比外部言语更概括和压缩。幼儿中期才产生内部言语。幼儿出声的自言自语是过渡形式,有两种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二)书面言语掌握的可能性幼儿期已为书面言语的学习作了准备,具体表现在已具备以下条件:1.掌握口语词汇2.掌握语音3.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力4.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四、活动中幼儿言语的特点分析(一)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自我中心言语有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重复:儿童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这些字词和音节独白:儿童对自己说话,似乎在大声思考,其实并不是对任何人说话 双人或集体的独白:在有人存在的情况下,儿童之间相互说话,但并不构成沟通思想或传递信息的功能。实际上是儿童在别人面前大声对自己说话。(二)社会化言语幼儿的社会化言语通常有以下四种:1.适应性告知2.批评和嘲笑3.命令、请求(祈使)和威胁4.问题与回答(1)适应性告知当儿童把某些事情告诉他的听众而不是讲给自己听,或者当儿童在对自己讲话的同时也在与别人合作时,或者他与他的听众进行对话时,便产生了适应性告知。适应性告知实际上是儿童要促使别人听他讲话并且想方设法影响别人,即在传递思想。(2)批评和嘲笑这是一类有关别人的工作和行为的话,它与特定的听众相关联,但富有强烈的情感因素,肯定自己而贬低别人,如:“我妈给我买了一支冲锋枪,比你的大得多。”’(3)命令、请求(祈使)和威胁这一类言语有明确的相互作用。如:你过去一点,挡了我了。”老师,请你过来一下。”等一会儿,现在不要进来。”“别动,我要生气了。”等。 (4)问题与回答常在社会化交往时出现。儿童提出的问题大多要别人答复,而儿童的回答有拒绝和接受两种。但是,这些回答不是有关事实的答复而是有关命令和请求的答复。如:“你把玩具还给我,好吗?”“不,我才玩了一会儿,我不给你。”五、幼儿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一)音准差1.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3~4岁的幼儿由于生理上不够成熟,不能恰当地支配发音器官。他们发出的元音错误少,错误往往在发辅音上。这是因为辅音要依靠唇、齿、舌等运动的细微变化。2.方言影响发音,除受生理成熟的影响以外,更受环境和教育影响。方言是幼儿发音不准的又一因素。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以普通话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也应配合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音环境,以促进其语音的良好发展。 (二)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1.语气的掌握语气表示说话时情感和态度的区别,表现出说话人的状态。如疲劳、兴奋、有无信心等等。语气的变化常表现在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方面。由于生理的和经验等方面因素,幼儿不会正确用语言表情技巧。2.幼儿口吃及其心理因素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幼儿的口吃,部分是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紧张。另一种原因,可能是来自模仿。六、在实践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一)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三)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四)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五)注重个别教育第九章情绪情感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是以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1.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则是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友谊感、道德感等。2.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体验则是人类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有的。3.情感比情绪更稳定、持久。情绪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则较稳固、长期。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实际上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并对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情绪、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客观事物是否能引起人的情绪反映,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2.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需要下,也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的更加明显,直接影响幼儿的各种行为。由于幼儿的行为目的性和受理智支配的程度很低,不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多的受情绪支配。(二)组织作用 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三)信号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状态(如愉快、愤怒等)的信号。这种信号功能通过表情及言语实现。(四)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三、情绪与身心健康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情绪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健康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 幼儿期也存在着情绪健康的问题。在很多幼儿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焦虑情绪。而长期焦虑状态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和教师要注意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尽量保持幼儿健康的情绪。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二)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三)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四)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五)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四、婴儿情绪的发生与发展(一)新生儿原始的情绪反应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是本能的反应。常常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联着。身体内部或外部的不舒适的刺激,如饥饿或尿布潮湿等等刺激,都会引起苦恼等不愉快情绪。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是本能的反应。(二)婴儿期情绪的逐渐分化 在原始情绪的基础上,儿童逐渐出现各种基本的情绪反应。研究表明,基本情绪在个体生活中的显现不是同时的,它们的发生有一个时间的顺序,这种顺序服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适应的需要。基本情绪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五、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一)情绪的易冲动性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年龄越小,这种冲动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接受成人的语言指导,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5~6岁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逐渐加强。(二)情绪的不稳定性婴幼儿期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进内互相转换,这与他们易受情境的影响有关。幼儿晚期,孩子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但仍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所以成人要在幼儿面前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三)情绪的外露性婴儿期的孩子,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幼儿初期的孩子情绪和情感仍然是明显的外露。幼儿晚期,儿童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四)高级情感的发展1.道德感。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幼儿的道德感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的羞愧感和内疚感也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羞愧感从幼儿中期开始明显发展起来,幼儿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行为会感到羞愧,这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理智感。是指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幼儿的理智感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与动作相联系的“破坏”行为。日常生活中,许多在成人看起来十分平常的现象,在幼儿看来却很新奇,所以他们要问、要拆,这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表现。3.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标准而产生的。幼儿对色彩鲜艳的艺术作品或物品容易产生喜爱之情。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中期能从音乐、绘画作品中,从自己从事的美术活动、跳舞、朗诵中得到美的享受。幼儿晚期,儿童开始不满足于颜色鲜艳,还要求颜色搭配协调。六、生活环境与幼儿的情绪情感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宽敞的活动空间、优美的环境布置、整洁的活动场地和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非常重要。另外,幼儿良好的情绪也依赖于幼儿园中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班内教师与幼儿本人的关系及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七、游戏活动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游戏和幼儿情绪情感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主动感是幼儿期的重要需要形式,游戏给幼儿提供了主动活动的机会。2.幼儿期旺盛的求知欲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3.参加成人活动是每个幼儿的梦想,游戏可以使梦想成真,给幼儿带来巨大的快乐八、成人的情绪态度与幼儿的情绪、情感(一)成人对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幼儿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儿童有较大影响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态度。研究表明,父母、教师态度温和,对孩子多鼓励、热情帮助,幼儿往往愉快活泼、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父母、教师对幼儿粗暴、冷淡、训斥多,幼儿对周围事物就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精神萎缩,适应性差。(二)父母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对幼儿的情绪状态也有很大的影响。 情绪具有感染性,一个人的情绪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绪。所以作为教师在幼儿园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这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四、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一)成人要善于发现和辨别孩子的情绪(二)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三)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四)注意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成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第十讲个性一、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个性的特性主要有独特性、整体性及稳定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的整体性,是说一个人的个性体现在他心理的各个方面。个性具有稳定性,是说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的行为都会有非常相似的表现,是比较稳定的。一个人的个性是相对稳定的,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个性是在人先天生物特点的基础上,在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如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民族文化、社会等,都对其个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直接影响个性发展的具体因素是人生活的微观环境,即家庭、学校及生活、工作环境,对于儿童来说,影响其个性发展的主耍是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1.个性的动力系统:具体包括个性调控系统(自我意识)和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解、信念和人生观等),它决定着个性发展的方向,是个性的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二、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 人的个性是人出生后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前期是儿童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具体表现在:(一)幼儿期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主观是世界。(二)心理活动独特性形成,儿童间的个别差异日益明显,并渐趋稳定(三)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开始形成三、幼儿期个性发展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幼儿期个性的发展将是他们以后成长的基础。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小的时候找到根源。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期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气质、性格及能力的发展等几方面。四、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二)自我意识的两个基本特征1.必须有一种区分于他人的“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和他人不同的。2.“稳定的同一感”,知道不管自己怎样变化,都是同一个人。分离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形成稳定的同一感才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终目的,而这种稳定的同一感的形成要到青年期才能真正完成。(三)自我意识与个性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成熟。(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1.1岁前儿童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别开2.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儿童动作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动作,1 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开始知道自己和物体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3.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这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五)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三方面。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1.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3)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2.自我体验的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受暗示性。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重要作用。3.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方面 五、需要的发展(一)什么是需要需要是个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在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二)幼儿需要的发展特点幼儿除了生理需要之外,开始出现明显的社会性需要。1.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2.优势需要有所发展幼儿期各种需要地位和变化表(排序号)五、幼儿气质的发展(一)什么是气质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大小)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方面。 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粘液质:稳重有余而又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二)新生儿的气质类型从出生开始孩子间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气质类型差异。一般将新生儿分成三种类型:活泼型、安静型和一般型。(三)幼儿气质的发展1.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3.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六、性格的发展(一)什么是性格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表现在:1.对现实稳定的态度2.惯常的行为方式(二)婴儿性格的萌芽儿童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儿童性格最初表现是在3岁左右,并且出现了最初的性格差异,主要表现在:1.合群性2.独立性3.自制力4.活动性(三)幼儿性格的发展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1.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4.模仿性强5.好冲动七、能力的发展(一)什么是能力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智力。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2.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操作能力就是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动手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 社交能力即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二)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从出生到5岁智力发展最为迅速。儿童智力的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各年龄儿童智力成分的变化如下:1.10个月前:视觉追踪、社会反应性、视觉兴趣、动作灵活性2.10-30个月:知觉探求、声音交往、对物体意义的接触、知觉辨别力3.30-50个月:物体关系、形状记忆、言语只是4.50-70个月:言语知识、复杂的空间关系、词汇(三)幼儿特殊能力的表现在幼儿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如音乐、绘画、体育、数学、语言等。据统计,在学前期出现音乐才能的,比以后年龄出现的更多。八、幼儿个性评价 (一)什么是幼儿个性评价幼儿个性评价就是对幼儿个性的某一方面或个性的整体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教师主观的评价,而是依据孩子的实际表现而作出的客观的、真实的评价。(二)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意义1.幼儿个性评价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前提2.有利于教师针对幼儿个性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3.有利于对幼儿日常发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三)如何进行幼儿个性评价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最好方式就是日常观察记录。1.观察记录的项目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主要环节,游戏、午睡、进餐、起床等,这些活动可以反映幼儿的个性特点,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及行为方式去行动的。2.观察记录的内容 尽可能的详细,要记录下当时的环境及幼儿行为的整个过程。①当时的环境,包括场所及人员②教师与孩子的关系及教师对孩子的注意程度③教师要求与否,是个别要求,还是统一要求④幼儿对教师要求的反应⑤幼儿的整个行为过程⑥幼儿的活动结果或效果如何3.评价评价要完全依据实际观察,要将幼儿的多次行为综合起来,而不是孤立的从一次活动出。评价要客观,不能想当然。评价的形式:个性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等。第十一讲幼儿的社会化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意义(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则是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程。(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广义的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1.依恋关系与依恋行为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一般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母亲)的依恋大约在第六七个月形成,并且开始出现对陌生人害怕的情况,即“认生”。婴儿依恋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2.婴儿依恋行为的三种类型①回避型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较少。②安全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③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3.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亲子关系通常分成三种: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证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①民主型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②专制型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表示。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③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但也可能使孩子发展自主、少依赖、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二)幼儿同伴关系发展1.同伴关系的性质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幼儿之间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1)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2)3岁后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幼儿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5 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3.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①幼儿自身的特征②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③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三、幼儿行为角色行为的发展(一)性别角色的含义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的总称。幼儿的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从而导致幼儿之间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性别差异。(二)性别差异的表现1.身体、动作和感觉的发展方面2.认知发展方面3.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阶段4.特殊发展方面 (三)幼儿性别角色的认识阶段1.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4岁: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5-7岁: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分享行为是幼儿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方面。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4-5岁时分享观念增强,表现为不会均分到会均分,5-6岁时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二)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电视媒介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①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及教养方式 ②同伴的互相作用3.移情移情是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无论是社会生活环境,还是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儿童的移情而起作用。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第十二讲幼儿的活动心理一、幼儿游戏活动心理(一)幼儿游戏的发展1.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来看,可将幼儿游戏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①独自游戏独自游戏是指幼儿只会单独地玩,学步期或其前后的婴幼儿通常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这阶段的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大察觉其他人的存在,即使有其他幼儿在附近,他们也都是独自地玩着自己的玩具,不理会他人在玩什么。②平行游戏 平行游戏是指幼儿看似在一块儿玩,但仍是单独做游戏,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彼此没有交流(包括口头语言的沟通和身体语言的交流)。他们会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偶尔会望一下别的幼儿,但接着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游戏中。这种游戏在2~3岁时常见,是孩子们初步学习社交的机会。③联合游戏联合游戏是指幼儿和同伴一起玩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是没有分工,也没有围绕具体目标的共同活动,各人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游戏。这种游戏多见于3~4岁。④合作游戏合作游戏指儿童在游戏中有共同的目的,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有组织,有分工。5岁及其以上的幼儿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经验,经过讨论能订出游戏规则,并在游戏中互相合作,努力达到游戏的目的。2.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来看,可将幼儿游戏分为四种①练习性游戏这种游戏又称为功能游戏、感觉运动游戏,开始于出生后的4~6月,是延续至婴儿、托儿期的最初的游戏形式。练习性游戏是指孩子为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其动力来源于孩子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其形式以抓、摸、拿等动作为主,对孩子来说这是感知动作的训练。②象征性游戏幼儿的象征游戏表现为运用“替代物”,以假想的情景和行动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 象征性游戏中“替代物”的变化,体现了幼儿游戏中抽象性与概括性的发展,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最初,幼儿使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到中班时,幼儿开始使用与实物相似性较低的替代物。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在游戏中开始表现出脱离实物,完全凭借想象以语言或动作来替代物品。③建构游戏建构游戏综合了操作性和象征性因素。低年龄儿童的建构游戏较多地反映具体的事物,如用积木搭建“房子”,用凳子拼成一辆“公共汽车”等;年长些的儿童则更多地反映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建造“公园”、“博物馆”、“医院”等。有研究显示,建构游戏也是幼儿期最普遍的游戏形式④规则游戏这种游戏是指具有明确规则且必须完全遵守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它开始于婴儿参与成人发起的嬉戏活动,以后在幼儿自发的社会性游戏中出现了规则游戏的雏形。幼儿期有一些通常由成人发起的简单的规则游戏,在这些游戏中,规则是由成人确定的,而不是由幼儿订出的,因此,幼儿由于常常不理解规则而破坏规则。如幼儿园经常开展的一些体育游戏、数学游戏、智力竞赛游戏等。(二)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价值1.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2.发展幼儿的智能 3.平衡幼儿的情绪4.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二、美术活动心理(一)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1.涂鸦期(1岁半-4岁)无意识涂鸦:1岁半左右有控制的涂鸦:2岁左右命名涂鸦:2岁以后2.象征期(4-5岁)象征性绘画是幼儿凭借主观的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多半是不完全的、遗漏的),用以象征物体的外形轮廓。这种象征所表现的,仅是幼儿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和意图。但它基本上能达到与成人和同伴交流思想的目的。这一阶段大致与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同期。从思维的发展来看,这一阶段应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初期的水平。3.概念化期(5-7岁) 在绘画中,幼儿使用的形态符号不断变化,有时用很多的形态符号表现同一事物,有时又用同一形态符号表现许多不同的物体。在对形态符号的积极探索中,幼儿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造型,即他们自己的概念,或者图式。在这里,“概念”或“图式”只是幼儿对具体的图画理解,不是物体的概念本身,它既具有典型的年龄特征,更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二)儿童绘画的心理价值1.儿童绘画是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2.儿童绘画是创造力的表现三、幼儿音乐活动心理(一)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的特点幼儿最初感知的音乐是一种和谐的声音流,音乐刺激在他们头脑中引起的反映仅是好听,没有任何意义。小班幼儿开始能自发地倾听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并主动地分辨和描述这些声音中班幼儿能从熟悉的音乐作品中获得初步的音乐概念,能给同类乐曲分类大班幼儿开始懂得音乐作品是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能正确辨认熟悉音乐作品的情绪、性质,能感知作品中的细节部分。 四、幼儿数学活动心理(一)幼儿数学思维发展阶段第一级:实物操作水平,即幼儿是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来认识数、形关系的,这适合于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特点,小班幼儿一般属这种水平。如对“苹果”、“梨”、“桔子”等进行分类,小班的孩子一般是在摆弄这些实物的过程中完成任务的。第二级:直观形象操作水平,即幼儿是利用图片或幻灯等直观形象操作来认识数、形关系的,这适合幼儿较低级水平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如小班末期至中班的幼儿就能利用“苹果”、“梨”、“桔子”等图片进行分类游戏。显然,图片操作与实物操作比较起来,既抽象一些,又困难一些。第三级:表象操作水平,即幼儿能利用头脑中的表象而非直观形象的操作来认识数形关系,这适合于幼儿较高级水平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如在大班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表象的思考:“池塘里有3只小鸭子,有1只跑到岸上去了,池塘里还有多少只小鸭子呢?”“苹果是圆圆的,还是方方的?”等第四级:符号操作水平,即幼儿能利用抽象数概念的操作来认识数形关系,这是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表现,与前面三个阶段是密切联系的。如幼儿利用数字和加减符号计算“10-6=4”“5+2=7”,或者用组成与分解的符号摆出:(二)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 1.一一对应概念的发展所谓一一对应,是指将二组以上的物体一个对一个配成对。如有一堆苹果,一堆桔子,把一个苹果和一个桔子放在一起,如果刚好配完,则说明二组数目相等,如果苹果配不完,则苹果比桔子多,如果桔子配不完,则桔子比苹果多,因此,采用一一对应法,可以确定二组物体是等量还是非等量。点数实际上也是一种一对一的对应活动。婴儿期,孩子逐渐发现周围的物体并不依赖于他而存在,而是独立存在的,这样,孩子就获得了对寸自身之外的物体的永久性的理解,同时,他也发现物体可以被移动,几个物体可以靠在一起,也可以分开,这些发现都是以后理解一一对应和数目守恒的基础。大约到3、4岁时,幼儿就能把物体加以配对,如一块大积木配一块小积木,但并不理解一一对应才能相等的道理,除非对应以相同的方式,如大小积木排成一样长的两条线。2.守恒概念的发展所谓守恒,就是这样一种认识,即对一个或一组物体的把握,不因其物理属性(形状、 颜色、长度、方向、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在数、形两个方面,根据物体某一物理属性的变化,分别有数目守恒、数量守恒、长度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等。要达到这种守恒认识,必须具备2个方面的心理条件,一是一一对应,二是可逆性思维。3.类包含概念的发展从数学上讲,类就是集合。具体而言,类就是由同类物体组成的总体,这也是集合的概念。在直观条件下,3岁以上的幼儿能对集(类)和子集(子类)作比较,能初步理解它们的包含关系。研究证明,4岁幼儿对包含关系开始有了一定的理解(正确率约为5%),5岁左右是幼儿理解包含关系能力发展较快的时期(正确率约为45%),而6岁幼儿对类包含的理解,较5岁幼儿又有了较大的提高(正确率约为65%)。4.排序能力的发展根据事物的某些特征顺序排列物体,是幼儿时期发展着的一种重要的逻辑能力,也即排序能力。在排序活动中,幼儿要针对一系列物体的不同特征,如长度、粗细、高矮、重量、 数量等,不断进行关系的调整,最终的递增,或者递减,或者某种特定的规律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这种能力对于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岁的幼儿可以在知觉的水平上解决排序问题,如能完成3个不同大小的娃娃的排序任务。这时,幼儿依据的只是知觉对象的特点,还不能理解序列结构中的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的关系。到了4~5岁,幼儿开始尝试真正的排序作业,如把长短不一的铅笔排成一个序列,然而最早的排序结果往往是:幼儿只注意一头对齐,忽视了长短顺序第十三讲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一)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仅指学校教育。幼儿教育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二)教育学与幼儿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科学。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三)幼儿教育的意义 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4.培养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二、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幼儿教育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教育没有阶级性,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向他们传授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活经验。(二)奴隶、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己的子女接受专人教育,以便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和官吏。同时他们毫不容情地剥夺平民的子女受教育的 权利,只允许他们跟随父母学习各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出现了。开始出现了专门学校。(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幼儿教育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社会具备了创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物质基础。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了“幼儿学校”。以上可以看到,幼儿教育的发展是和社会,特别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联的,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的。三、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一)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诞生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儿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把他的幼儿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福禄贝尔创建的幼儿园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1.国外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1)幼儿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2)幼儿教育机构多样化(3)教育质量的提高2.我国教育机构(1)我国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昌蒙养院)是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2)旧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三种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陶行知先生开办的“乡村儿童团”,张雪门先生的“北平香山慈幼院”(3)新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①历史的转折。新中国成立后,在办园方向上、教育思想上和教育目标上都得到了整顿、改造和发展。②曲折起伏的前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幼儿教育虽然有起有伏,但总体是向前 发展的。(4)幼儿教育在改革开放中腾飞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②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1980《幼儿园教育纲要》,1989《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草案),1989由国务院批准颁发《幼儿园管理条例》四、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一)德国福禄贝尔(1782-1852)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强调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2.游戏理论。福禄贝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3.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4.重视亲子教育。《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二)意大利蒙台梭利(1870-1952)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视教育为促进幼儿内在力量自然发展的过程,强调幼儿的自由活动,允许幼儿个别学习。2.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强调给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由发展的、有秩序的、生气勃勃的、愉快的环境。3.教师的作用。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4.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给幼儿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也要设置必要的纪律5.重视感觉教育给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具,这些教具的特点是:简单、幼儿能自我纠正错误、教师容易掌握指导时机。幼儿自由选择教具,自我学习(三)陶行知(1891-1946)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主要贡献和观点如下: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2.重视幼儿教育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 (四)陈鹤琴(1892-1982)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念,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①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活教育的基本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③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3.幼儿园课程理论(1)课程的中心:幼儿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幼稚园课程系统的中心(2)课程的结构:“五指活动”——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3)课程的实施: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教学。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五、我国幼儿教育制度的发展(一)我国幼儿园地位的演变最初的幼儿园在学制系统中是没有地位的,在经过了较长时期的演变后才逐步确立。现在我国的幼儿园是我国学制系统的一部分(二)我国幼儿园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1.1932年10月《幼稚园课程标准》2.1939年12月《幼稚园规程》3.1951年《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试行草案)4.1981年《幼儿园教育纲要》5.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四讲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一、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一)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1.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2.制订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①教育目的:体现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同时兼顾幼儿特点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 3.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4.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①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按时间范围划分:第一层次:每一学年的教育目标第二层次:学期教育目标第三层次:一个月或一周的教育目标,单元活动目标第四层次:幼儿园一日活动、一个活动或一节课的教育目标②按教育目标指导的范围划分:第一层次:指导本园的教育目标第二层次:指导一个班级的教育目标第三层次:指导不同活动组的教育目标第四层次:指导每个个体的教育目标,即根据每个幼儿发展情况确定目标我国幼儿园目标的层次结构②教育目标的涵盖要全面,即包括幼儿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方面的全部内容③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幼儿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①教师首先必须正确、清楚、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的内涵 ②教师必须掌握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技术③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指导方法等,去促进幼儿的发展二、幼儿园的任务(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1.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2.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二)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的特点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3.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三、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是教师在向幼儿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两部分:教育的一般原则和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一)教育的一般原则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教师要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等。儿童毕竟是稚嫩、弱小的个体,他们对自己权利的行使还必须通过成人的教育和保护才能实现。教师不仅是儿童的“教育者”,也应当是儿童权益的实际维护者。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①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②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③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①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②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③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二)幼儿园教育的原则1.保教结合的原则 ①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保育主要是为幼儿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良好地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教育则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发展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引导幼儿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等。这两方面构成了幼儿园教育的全部内容。②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教育中包含了保育的成分,保育也渗透了教育的内容③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游戏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最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因此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能愉快地游戏3.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①教育的活动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课堂书本知识的学 习来获得发展,而必须通过活动去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交往,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②活动的多样性幼儿园的活动不应当是单一的。因为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同,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看图书和栽培植物,幼儿通过前者获得的是间接经验,是符号认知的发展;而通过后者获得的是直接知识,是操作经验及其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4.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它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如幼儿的生活活动、劳动活动、教学活动等)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如自由游戏、区角自由活动等)。①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有组织的活动和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都各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幼儿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多地存在重教学活动轻生活活动,重有组织的活动轻幼儿自由活动的倾向,因此有必要强调生活活动和幼儿自由活动的重要性。②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每种活动不是分离地、孤立地对幼儿发挥影响力的。一日活动必须统一在教育目标下,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特别关注如何把教育目标渗透到第十五讲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一、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 的、着眼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全面发展是针对片面发展而言的,偏重任何一个方面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也不意味着个体的各个发展侧面可以各自孤立地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保证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同时,应注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二、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一)体育体育是促进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正在发育之中,尚未成熟;幼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对营养、睡眠、新鲜空气等的需要较多。因此合理地对 幼儿实施体育,能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并为其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幼儿的健康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健康水平。重视幼儿体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二)智育幼儿期是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智育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使其大脑神经系统对信息的感受、加工、储存等机能逐渐发达与完善,从而大大加速幼儿先天的认知潜能转为现实能力的过程,为幼儿以后从事系统、深化的智力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德育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对幼儿实施德育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幼儿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代表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四)美育美育通过艺术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幼儿的心灵,使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情绪体验。美育帮助幼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幼儿周围美的事物以其美的声、光、形、色等特征激起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感知觉、形象思维、想象力、创造力活跃和发展。二、幼儿体育(一)幼儿体育的含义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幼儿体育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幼儿体育有着不同于中、小学的特点,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在幼儿阶段,由于抵抗力差,骨骼、肌肉发育不成熟,动作不协调等,需要设计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不宜进行爆发性肌肉活动;需要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营养;需要把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创设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等。(二)幼儿体育的目标与内容1.幼儿体育的目标幼儿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幼儿体育的内容①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锻炼幼儿身体,做好卫生保健工作②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包括走、跑、跳、攀登等基本技能③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合理严格的保健制度④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教育 (三)幼儿体育的实施途径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良好的生活条件,对幼儿科学、精心的护理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2.精心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提高幼儿健康水平体育活动是幼儿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广播体操、体育课、体育游戏、户内外体育活动等。幼儿园要重视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体育活动,每天应保证幼儿至少有2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四)实施幼儿体育应注意的问题1.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2.重视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态度3.专门的体育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4.注意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三、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的含义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幼儿智育应当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来进行。(二)幼儿智育的目标与内容1.目标幼儿智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2.内容①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②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品质③帮助幼儿尝试使用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技能④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⑤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幼儿智育的途径1.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发展幼儿智力2.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活动(五)实施幼儿智育应该注意的问题1.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2.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二者都处在最佳状态,幼儿的智力活动才能取得成功。3.注意幼儿知识的结构化幼儿的知识如果是零散的、杂乱的、琐碎的,那么幼儿很难凭借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些知识对幼儿思维的发展也没有多大意义。也就是说,幼儿智力发展的重大进展不是取决于个别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看这些个别知识能否结合成一个反映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规律 或联系的“结构”。四、幼儿德育(一)幼儿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二)幼儿德育的目标与内容1.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德育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 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2.内容①发展幼儿社会性培养爱的情感,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②发展幼儿个性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这些个性品质对幼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有重大意义。(三)幼儿德育的实施途径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四)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1.热爱与尊重幼儿2.遵从德育的规律实施德育(1)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2)直观、形象,切忌说教,切忌空谈 (3)注意个别差异3.重视指导幼儿行为的技巧五、幼儿美育(一)幼儿美育的含义幼儿美育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认识过程中的情绪性等,决定了幼儿美育的特点是:通过活动,用具体鲜明的形象去引导幼儿直接感受美,而不要求对美的形象从逻辑上进行过多地理解和分析;以培养幼儿审美的情感、兴趣为主,而不以培养审美观念、概念为主;以培养表现美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而不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 (二)幼儿美育的目标与内容1.幼儿美育的目标幼儿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初步能力。2.幼儿美育的内容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创造(三)幼儿美育的实施途径1.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2.幼儿的日常生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3.大自然、大社会是幼儿美育的广阔天地(四)实施幼儿美育应注意的问题1.幼儿园美育是面向全体幼儿的2.重视通过美育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3.重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十六讲教师与幼儿 一、幼儿教师(一)幼儿教师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为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充分的法律保障。我国幼儿教师的权利是∶.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参加进修或者其它方式的培训的权利。我国幼儿教师的义务是∶.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它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二)幼儿教师的素质1.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2.健康的身心素质3.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三)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1.观察力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2.沟通的能力(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①非语言沟通对幼儿尤其重要,因为对幼儿来说动作比语言更容易理解,并且幼儿需要教师 的身体接触。②言语的沟通。教师要从权威的地位转到与幼儿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地位。要掌握引发交谈的技能、倾听的技能、扩展谈话的技能、面向全体、注意差异、有针对的谈话技能和结束交谈的技能。(2)教师与家长的沟通①了解家长。一般来说,教师需要了解家长的需求与希望、家长的性格类型、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待人接物习惯等,以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沟通策略。②与家长交流的技巧向家长谈孩子的行为问题时,清楚的描述孩子的行为,不要加任何的主观评价,否则“告状式”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另外,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再婉转提出问题,这样家长就愿意与教师配合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再主动从自己方面找原因,效果会更好。③与家长的情感沟通沟通要以教师对孩子的爱、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为动力,以理解、接纳、开放的态度为基础。 (3)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①幼儿之间的口语沟通。利用小群体活动或游戏的形式给幼儿提供交谈的机会②幼儿间冲突的解决。引导幼儿自己解决冲突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1)分组能力。合理的分组表现出三个特点: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2)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①指导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②指导必须了解幼儿,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③灵活地改变教师的角色,灵活地改变指导方法二、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一)儿童观1.什么是儿童观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对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2.现代的儿童观现代儿童观认为∶ 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二)幼儿与教师的相互关系1.从社会大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都是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教师要尊重幼儿2.从幼儿园小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教师要义不容辞的担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三、幼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一)幼儿的发展要靠个体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二)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1.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2.幼儿的活动 内部活动: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外部活动:实践活动,包括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实物操作活动是幼儿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等于物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A.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B.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C.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人际交往活动是指幼儿与成人和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某种关系与联系的社会性活动。具体作用表现在:A.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B.是幼儿重要的信息源C.是幼儿实际的社会生活(三)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1.教师“教”的活动(1)直接“教”的方式。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幼儿。适合情况: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行为规范、社会生活常识、必需的知识或概念、某些技能技巧、传递必要的信息 (2)间接“教”的方式,指教师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比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的达到教育目的。①利用物质环境。提供有准备的环境②利用人际环境。③创造“1+1>2”的效果,把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结合起来利用,教育效果更好(3)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是“教”的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在备课或活动准备阶段,教师以幼儿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经验等来计划活动,制定教案,创设环境;在上课或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并根据幼儿的反馈主动调整“教”的内容、方式,调整环境,控制活动的进程,控制整个教育过程的走向,引导幼儿向着目标的方向发展。2.幼儿“学”的活动(1)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2)幼儿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① 接受学习,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方式②发现学习,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活动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3.影响幼儿学习的内外因素(1)外部因素:家庭条件,幼儿园教育水平,幼儿园环境条件,物质环境的好坏(2)内部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四、促进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策略(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直接“教”时注意的问题1.变单向的“教”为双向的交流2.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多样化的教育手段3.重视情感效应4.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5.重视随机的“教” 6.直接“教”和间接“教”结合(三)间接“教”要注意的问题1.与直接“教”的方式相结合2.正确的角色定位3.环境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第十七讲幼儿园的环境一、幼儿园环境概述(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环境,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对于幼儿园教育而言,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又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 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的要素的总和。(二)幼儿园环境的分类幼儿园环境按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广义的物质环境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及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广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的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狭义的精神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文化氛围等。在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后,对幼儿园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环境。(二)幼儿园环境的特点1.环境的教育性 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环境创设与其它非教育机构有显著区别。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创设不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具有教育功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2.环境的可控性幼儿园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等在进入幼儿园时,必须经过精心地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三)影响幼儿园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1.物质因素物质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会对幼儿园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各级教育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与安排空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2.精神要素 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人的要素、幼儿园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1)人的要素在人的要素中,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具备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本身就是构成幼儿园环境的要素之一。(2)幼儿园文化幼儿园文化对于幼儿园整体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影响着幼儿园的精神风貌,对全园的成人和幼儿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幼儿园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必然导致幼儿园整体文化氛围的低级、粗俗,使幼儿园环境质量大打折扣;如果是高雅、健康的文化氛围,那么,带给幼儿的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教师和幼儿都能在其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1.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2.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园全面、和谐的发展。此外,发展适宜性原则还要求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宽松、自由、和谐的,物质环境是安全、多样的。3.幼儿参与性原则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环境的创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过程。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4.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5.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三、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一)准备环境 准备一个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在准备环境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让环境蕴含目标这就是说,教师必须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准备环境,将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精心地加以组织,让环境中的一切负载教育的信息,让环境去告诉幼儿该做什么。2.让幼儿感兴趣,更使其增加兴趣环境要体现教育目标,也必须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但幼儿现存的兴趣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有限,他们对自己的需要也往往不能意识到。因此,只要是幼儿发展所必需的东西,应当将其纳入环境中,并引导和发展幼儿的兴趣。教师要考虑提供的材料、玩具幼儿喜欢吗?他们玩过吗?玩到了什么水平?也要考虑不熟悉、不喜欢的幼儿占多大比例,有没有什么替代物有异曲同工之妙等等3.尽可能让幼儿感到环境是由自己而不是教师决定的环境毕竟是用来供幼儿活动的,因此贯彻前述的幼儿参与原则是教师准备环境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很多幼儿园的实践还证明,幼儿积极参与准备的环境,最受幼儿喜欢,最引起幼儿关注和投入,而那些完全由教师包办的环境,却并不大吸引幼儿。(二)控制环境 准备了一个好的环境并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这个环境能否按预期的计划运转,幼儿能否充分地利用环境的条件,能否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还要看教师能否营造环境的气氛,有效地控制环境。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教师怎样来控制环境呢?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大致有几个环节∶诱导幼儿进入活动;帮助幼儿展开活动;指导幼儿解决纷争、困难或情绪问题;帮助幼儿结束活动。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使用“直接”和“间接”的教育方式,通过灵活地变换角色,促进幼儿与环境中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材料有效地相互作用。1.诱导幼儿进入活动(1)教师要善于对幼儿进行观察,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针对幼儿的情况来诱导(2)教师用言语或行动亲自或通过幼儿、他人来诱导2.帮助幼儿展开活动(1)观察 (2)针对性地指导,因人施教,方式各异(3)积极的应答式、启发式交谈(4)提供辅助玩具、图书资料等,间接地丰富积木活动3.帮助幼儿解决困难、纷争或情绪问题(三)调整环境环境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经常调整环境,使它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教师的重要作用。准备环境、控制环境、调整环境,这就是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环境的命脉,环境中的物质材料、人际因素、以及它们与幼儿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都是由教师来调控的,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也是由教师直接或间接引导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在环境中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第十八讲幼儿园课程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含义课程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二)课程要素课程的基本要素通常是指目标、内容、组织与评价。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它指明了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成就。它是课程的其他要素抉择的依据和标准,并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依据目标以及相应年龄段的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选定的学生能够学、并应该学、适宜学的知识范畴,其中包括概念、方法、态度和技能的学习等。3.课程组织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它包括教育教学计划、学习材料及活动设计、环境创设与布置、教育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等等。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同时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提供调整的信息。(三)幼儿园课程的特点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活动之中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二、幼儿园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当采用课程的广义概念时,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实质上是一回事,都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从目标的角度来比较,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在具体化过程中都可以分解成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目标,彼此之间存在着一致性,特别是最具体的那一级目标。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比较从内容的角度进行比较,课程目标可能比教育目标划分得更细致。如幼儿园课程内容可 划分为五个领域,即健康、语言、自然科学、社会、艺术。再具体一些可以划分为若干学习范畴,如日常生活、体能锻炼、语言、数学、科学、社会、音乐、美术等。依据教育目的和课程长远目标,每一个领域或学习范畴都可以制定出反映其教育价值的目标。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这类目标就近似于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的方向、内容,以及实施过程的状态,它是整体课程的轴心,具有以下作用∶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2.引导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3.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的标准三、幼儿园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1.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与要求 2.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与依托(二)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3.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四、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要通过拟定各层次的教育教学计划,并通过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以及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活动来进行。通常幼儿园所作的教育计划实际就是课程的实施计划。(一)幼儿园课程的教育教学计划1.教育教学计划的内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按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 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幼儿自选活动的提供与指导;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家长工作和与社区的联系等。2.教育教学计划的类型教育教学计划可依据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的层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年龄班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计划(一日活动的安排和活动设计)3.制定计划的过程制定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有三个环节,即确定目标、设计活动、观察或评价,三者之间彼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计划过程制定目标观察或评价 设计活动4.教案的设计教案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它阐明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等。教案的组成:教学目标∶阐明期望幼儿通过这一活动能学习到的知识、或态度、或技能。教学方法∶描述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步骤∶计划好怎样开始,怎样进行,怎样结束。教学内容和教具的选择∶怎样配合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教具以有效地达到目标。(二)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适合用集体形式,也 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不可用集体形式,关键在于能否“让幼儿有效地进行学习”和“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2.小组活动幼儿园的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活动,可以是教师组织引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是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作材料,和同伴、教师谈论或交流,并可以按Iii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所要求做的事。3.个别活动个别活动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的自发、自由活动。教师的指导一般在幼儿自选活动时间进行,教师作为同伴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个别幼儿互动,或是针对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进行专门辅导。(三)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幼儿园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只有在充分理 解师生相互作用的性质、特点及方式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得好。常用的方法有观察、实验、参观、谈话和讨论、讲解和讲述、游戏操作等。1.观察法观察法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让幼儿直接与客体相互作用,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扩大幼儿的眼界,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锻炼幼儿感知觉的敏锐性和大脑机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观察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积极的态度。2.实验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在使用实验方法时,应重视实验的过程,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或有个什么了不起的发现。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真、专注等科学态度,才能让幼儿学会观察、提问、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3.游戏操作 游戏操作是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游戏操作是一种在玩中的学习,一要给幼儿自己探索的空间,二要让幼儿在过程中有愉悦感。4.参观参观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如自然界、生产现场、社会生活场所等去学习的活动。参观能使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探究而获得较丰富的直接知识和经验。5.谈话、讨论谈话与讨论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充分尊重幼儿的说法让,幼儿学到的是在集体面前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别人沟通,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6.讲解、讲述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讲述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教师讲述时要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注意语速的快慢、停顿,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强弱等。(四)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手段1.实物 2.图书3.挂图、图片、照片4.幻灯片、录像带5.自制教具(五)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途径1.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2.日常活动与生活3.学习环境4.家园合作五、幼儿园课程的评价(一)评价的目的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第一,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使教师能够针对幼儿的需要、特点及个体差异,决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活动形式、指导方式等;第二,了解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以及幼儿整体的发展状况,从而评价课程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适合幼儿。(二)评价的作用1.鉴定作用2.诊断作用3.改进作用4.导向作用(三)课程评价的内容1.范围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是否合适。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否合适。检查评估教师的行为、态度,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和互动方式是否有利于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测查评估幼儿身心诸方面发展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包括身体、认知、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几个方面。2.教育活动的评价教育效果的评价主要是改进教育、提高质量不可或缺的,每一个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这一技能。教育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幼儿、教育活动、教师这三个方面做出评价。 (四)课程评价的原则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2.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4.评价要客观与真实第十九讲幼儿游戏一、幼儿游戏的内涵(一)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二)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三)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这种学习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2.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3.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二、幼儿游戏的种类幼儿游戏的种类主要是从教育的作用上来划分的,可分为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一)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二)结构游戏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为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通过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动手构造的活动,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 (三)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四)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为主的游戏。(五)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丰富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游戏。三、幼儿游戏的特点(一)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主要表现在游戏的内容、形式、进程等由幼儿自己选择,而不由成人直接控制。但这并不是说成人对幼儿的游戏没有影响、不起作用,而是说成人不去直接影响、控制幼儿的游戏。(二)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幼儿玩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为了好玩而游戏,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幼儿在游戏中,往往更关注游戏的过程,而不是游戏的结果。教师、家长会意识到游戏所能达到的目的和游戏的功用,但这种目的只是存在于教师、家长头脑中,不能把教师、家长对游戏目标的追求,强加于幼儿身上。(三)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由于在游戏中没有刻意要达到的目标,并不追求某一结果,减轻了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和心理的压力,幼儿在游戏中容易取得成功,即使不成功,也会因为是游戏、是“假”的、是“装”的,而并不去关注失败,或者说更容易接受失败。(四)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1.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2.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3.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 四、游戏的功能(一)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1.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幼儿的知识2.游戏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3.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二)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既有现实伙伴之间的交往,也有角色间的交往,幼儿正是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得以发展社会性。幼儿在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如何尊重他人等。游戏还有助于幼儿掌握各种规则,有助于幼儿从他人的角度理解、思考问题。(三)幼儿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幼儿的各种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需要表现,而游戏是幼儿表达情绪、情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对满足和稳定幼儿情感具有重要价值。 (四)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作用幼儿游戏可以保障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的发展。游戏使幼儿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有的是运动量大的,有的是运动量小的;有的是全身活动,有的是局部运动;有的锻炼大肌肉,有的锻炼小肌肉。这些游戏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的成熟,锻炼幼儿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还有利于幼儿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五、怎样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一)重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自发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发起的游戏,这种游戏完全符合游戏的特点,最贴近游戏的本质,也是幼儿最愿意玩的游戏。自发性游戏除具有上面所讲的功能外,还特别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二)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 教育教学游戏化是指教师遵循一个或几个游戏的特点、利用一种或几种游戏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如利用游戏的形式、赋予活动一定的情节、让幼儿扮演一个角色、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性、让幼儿有愉悦的情绪体验等。(三)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各种游戏之间并无好坏、高低之分,任何一种游戏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注意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的需要。六、幼儿游戏的指导(一)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1.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2.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和游戏中的想象、探索、表现、创造(二)以间接指导为主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2.观察并合理参与幼儿游戏3.正面评价游戏 (三)按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律指导游戏幼儿游戏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展变化而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应考虑这种发展。比如象征性游戏在小班处于萌芽期、中班处于高峰期、大班处于高水平期。因此在小班应多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吸引幼儿玩象征性游戏;中班应尽量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条件、对其游戏进行引导;大班则可以减少玩象征性游戏的时间、增加在游戏中面临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第二十讲幼小衔接和家园合作一、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一)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1.主导活动方面 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以幼儿动手操作的多种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没有出勤要求。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周到和细致;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教师对儿童在生活上的照料明显减少,生活主要靠儿童自理。3.师生关系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4.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学前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进行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教室内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己成为全社会基本的共识。 幼儿的学习压力小,自由多,没有非完成不可的社会任务;社会及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家长对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儿童的学习压力大,自由少,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但是,儿童发展是有连续性的,渐进的过程,在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身体方面的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的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等现象;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三、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二)整体性而非单向性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更不应该在某一方面中又偏重某些因素。(三)培养人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四、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2.培养独立性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3.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五、幼小街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一)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二)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三)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四)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六、幼儿园为什么要与家庭、社区合作 (一)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2.家庭是人的第一个学校3.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二)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的配合所谓“社区”是指比较完善的社会生活小区。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思是,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1.幼儿园与社区的配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2.社区环境、社区资源、社区文化都对文化有教育意义七、幼儿园怎样与家庭、社区合作(一)家园形成教育合力家长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合力的大小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完全一致时合力最大。一般来说,幼儿园方面对家园合力的大小和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二)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家园合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家长直接参与指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中2.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三)家园合作的方法1.家长直接参与方面①家长开放日——定期让家长来园参观或和幼儿一起活动(如运动会、生②“爸爸、妈妈老师”制度——家长可以不定期地来园和教师一起组织活动。⑧亲子游戏——家长来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举行各种活动。④夏令营活动——幼儿园和家长一起组织的野外活动。2.家长间接参与方面(1)个别方式的家园联系①家访——多在开学时进行,教师上门了解幼儿与家庭的情况,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②家园联系簿——是一种日常性家长工作形式,优点是能双向沟通,有连续性,可保存。③个别谈话——也是家园沟通的渠道,如利用家长接送幼儿之机相互交换情况。(2)集体方式的家园联系 ①家长专栏——设立“家园之窗”、家教须知”等专栏,供家长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情况,宣传科学育儿知识等。②家长委员会——由家长民主推选产生,参与和协助幼儿园工作,反映家长的意见和要求。⑧家长座谈会——向家长汇报幼儿园工作,反映幼儿情况,发动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④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学习教育方法等(四)家园合作的问题一是家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地停留在表面,表现为“三多和三少”。二是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脱节,表现在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常常不过是和幼儿一起玩玩,如运动会参加比赛或生日会分享蛋糕等,而回家后不大可能把这些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