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组电厂余热利用技术 祝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榆林学院题目电厂余热利用技术学生姓名祝松学号1005300108院(系)能源工程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指导教师胡广涛报告日期年月日13目录电厂余热利用技术3摘要3引言3关键字4一、电厂余热4二、电厂循环冷却水5三、冷凝热的产生和特点6四、电厂余热利用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64.1热泵回收余热技术64.1.1分布式电动热泵供热方式74.1.2集中式电动热泵供热方式84.1.3集中式吸收热泵供热方式84.1.4大型热电联产对循环水余热利用技术的要求94.2低真空运行技术运行104.3汽轮机真空运行技术104.4传统低真空供热技术11五、
2、总结12六、参考文献1213电厂余热利用技术摘要我们知道电厂温排水排放不仅对周围水域环境造成污染,还造成能量的极大浪费。以节约能源、提高热经济性为出发点,介绍了电厂余热利用技术。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需求逐渐增加,火(核)电机组容量也越建越大,电厂的冷却水量也随之增多,对于开式循环冷却水,受纳水体影响受到的热污染也越来越明显。在火电厂中约有40%的热能转变为电能,60%以上的热能主要通过锅炉烟囱和汽轮机凝汽器的循环冷却水释散到环境中,其中循环冷却水携带走的废热量占绝大部分。而核电站仅有33%热能转化为电能,其余的均变为废热
3、。对1000MW机组,循环冷却水量约35~45m3/s,接近于目前排入日本东京市区10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总量5×10m3/d,温升8~10℃,温升所对应的热量约1.5×106~1.9×106kJ/s,约合标准煤150万t/a。若采用表面直流冷却方式,将有大量废热通过冷却水排入附近水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废热,变废为宝,减少温排水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危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3【关键字】:余热、热泵技术、循环冷却水。一、电厂余热余热是指生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可被利用的热能。主要有高温废气等,余热利用利用可以
4、通过余热锅炉产生蒸汽,推动热能做机械功或发电,也可用来供暖或生产热水。电厂的最大的损失是冷源损失。对于电厂余热利用技术,主要电厂循环水的余热利用。现代火力发电厂各项损失参考值(%)项目电厂初参数中参数高参数临界参数超临界参数锅炉热损失111098管道热损失110.50.5汽轮机机械损失10.50.50.5发电机损失10.50.50.5汽轮机排气热损失61.557.552.550.5二、电厂循环冷却水13火、核电厂汽轮发电机组有凝汽式(含抽汽凝汽式)和背压式两种,除热电厂的背压式供热机组外,绝大多数汽轮机组是凝汽式机。汽轮机利用高
5、温高压蒸汽做功的热力循环中必须存在冷端,即蒸汽动力循环中汽温最低的点位。对凝汽式机组,蒸汽经汽轮机全部叶轮做功后,成为乏汽,排至排汽缸,进入汽机冷端———凝汽器,乏汽温度25~45℃。在凝汽器这个非接触式冷却器中,乏汽经管壁传热至循环冷却水,释放凝结潜热,变成凝结水后被重返锅炉。凝汽式机组的主要热损失是冷端损失,所失掉的热量超过了汽机用于做功的热能。因排汽凝结所造成的单位蒸汽流量的热损失(一般为2303kJ/kg[1]。如:对600MW机组,蒸汽量2000t/h,凝汽失热约4·6×109kJ/h,折合标准煤157t/h)对热机生
6、产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保证汽机冷端功效的是流经凝汽器吸收乏汽凝结潜热的循环冷却水。冷却水有两个来源:一是取至自然水域;二是来自电厂的冷却塔。吸收乏汽余热的冷却水排放至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经与环境水体的掺混和对大气的散热,将大量的余热弃置水域(排水问题),自身得以冷却;发电厂再自水域中尽可能少受该余热影响的水区抽取新的、低温循环冷却水(取水问题),以保障凝汽器的冷却效果,这即是所谓的“水面冷却”,或称“一次循环冷却”问题。如电厂所处地域水源匮乏,则必须采用冷却塔来冷却循环水,冷却水携带的余热经冷却塔释放到大气,冷却后的循环水再
7、送入凝汽器冷却乏汽,这是所谓的“冷却塔冷却”,或称“二次循环冷却”问题。发电机组不停止运行,循环冷却水则一刻不停地将大量余热弃置于环境,自然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和明显的环境热影响。三、冷凝热的产生和特点13经汽机做功后的蒸汽(排汽)冷凝(放热)成凝结水再经回热后进入锅炉,锅炉产生的蒸汽在汽机中做功,在这个热媒的循环过程中,需要放出大量的冷凝热。冷凝热的主要特点:品位低、量大、集中。四、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存在的问题是循环水的温度通常比较低(冬季约为0~35℃),达不到直接供热的品位要求,需设法适当提
8、高温度,可采用的方法有2个:一是降低排汽缸真空,提高乏汽温度,即通常所说的汽轮机组低真空运行;二是以电厂循环水为低位热源,采用热泵技术吸取其中余热实现供热。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技术:热泵回收余热技术、低真空运行技术、汽轮机真空运行技术、传统低真空供热技术。4.1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