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27827
大小:67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2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4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4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合计48分)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图5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2.图5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袁世凯B.段祺瑞C.张勋D.溥仪3.1
2、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4.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
3、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6.张之洞在《抱冰堂弟子记》中追述写作《劝学篇》(1898年4月
4、撰写)的原委:“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表明张之洞() A.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出路 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C.总结洋务运动破产的教训 D.代表新旧不同的势力7.1899年山东巡抚毓贤上奏朝廷“近年来东省办理洋务交涉,多以迁就了事;每接彼族指拿之信,大半逢迎教士,曲从其意。彼族得步进步……动辄挟制,反谓虐待教民。奴才遇事斟酌,小事迁就,以顾大局。”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5、()A.外国教士企图利用传教事业在中国进行精神文化的渗透B.有助于了解引发义和团运动的起因C.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毓贤等清朝地方官员一味惟洋人之命是从8.“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解国家之义,……人生真相如何?求之古说,恒觉其难通;征之科学,差谓其近是。……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非执政之私产也。”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魏源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9.“武昌之战,可谓民国史上一大事。然吾人所重视者,尚不在于此后战局如何转移,及吴佩孚地位如何消
6、长,而在唤醒中外……孙中山所率之革命党,今乃有攻到武汉之武力是也”,“武昌之战”后()A.革命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尖锐矛盾B.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转至长江流域C.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破坏革命D.中华民国宣告建立10.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11.87岁的柏林空
7、运传奇人物霍尔沃森上校在1948年6月~1949年5月,苏联封锁西柏林,英美两国联合救援,向西柏林空运各类生活物资。此事发生的背景是()A.“柏林墙”修建 B.杜鲁门主义实施C.北约与华约对峙 D.美苏争夺世界霸权12.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两部重要的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两部宪法最大的不同是()A.制定背景不同B.性质不同C.具体内容不同D.颁布机构不同13.陈寅恪先生
8、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C.中国文化本体论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1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