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258376
大小:84.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8-08
《移栽地膜棉配套栽培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移栽地膜棉配套栽培技术作者:高 峰 崔小会 时间:2008-12-3113:53: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阐述了移栽地膜棉特性,从播种育苗、大田移栽、科学施肥、全程化控、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关键词移栽地膜棉;配套;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3-0222-01 移栽地膜棉是将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和棉花地膜覆盖栽培两者结合起来的栽培方式,发挥移栽棉早、壮苗和地膜棉早发快长的优势,挖掘棉花自身增产潜力及充分利用自然资
2、源,使棉花有效开花结铃期前伸后延,从而提高产量,能较地膜棉、营养钵棉增产15%以上。移栽地膜棉除了高产之外,还具有一播全苗、抗逆力强、早发早熟等优势。现将其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1选用良种,双膜育苗 由于地膜覆盖引起了棉田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棉花生育进程提前,应选择高产潜力大,后期长势强的品种,多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抗虫杂交棉,同时采用脱绒包衣,保证出苗率。 我地宜于4月5~20日抢晴制钵播种,接茬棉一般不迟于4月25日。播前要精细粒选,晒种1~2d,现在棉种大多经过包衣剂处理,一般不需要再用药剂处理。
3、育苗方法是在小弓棚育苗时播种后在膜内床面上加盖1层地膜,出苗5成以上再揭去地膜,有利全苗、壮苗。其他管理方法同常育苗。 2精细整地,覆盖地膜 地膜棉冬前一般要深翻冻垡,4月上旬耕翻松土,再整地作畦,畦宽(连沟)1.67~1.80m,畦面呈龟背型,如是接茬棉要及时平整、灭茬,要求达到土碎、面平、墒足。旱情严重时要补墒。4月中下旬趁墒足用25%乙草铵750~1050mL/hm2对水375kg均匀喷洒畦面,再抢墒盖膜,薄膜厚度选用0.004~0.006mm,膜宽1m左右,盖膜时先把地膜拉直铺平,使地膜紧贴畦面,
4、再将膜边压紧压牢,并清扫膜面。 3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5月上中旬,棉苗达3叶以上时即可移栽。空闲田可在5月5~10日开始移栽,油菜田要在油菜籽收割后立即移栽。移栽地膜棉个体发育较好,群体发育较快,移栽时行距要适当放宽,密度适当降低,每畦栽2行,株距33.33~46.66cm,栽3.3万株/hm2左右。移栽时用打洞器直接在膜面上打洞,洞深要比营养钵高1~2cm,打洞时要防止损伤和拉动地膜。移栽时,要浇足定根水,覆土、壅钵、扶苗。最后将膜面细土扫净,提高膜面受光。 4加强田间管理 4.1增肥补钾,
5、施好“四肥” 移栽地膜棉田由于生长发育快,开花结铃早,生长量大,因而养分吸收快,吸肥高峰提前,施肥量增加。施肥方法上,应采取施足基肥,早施、重施花铃肥,普施盖顶肥和叶面追肥防早衰。同时加大肥料投入,施纯氮300kg/hm2以上,五氧化二磷90kg/hm2,氧化钾300kg/hm2和硼砂15kg/hm2。基肥施30~45t/hm2农家肥或750kg/hm2饼肥,加施磷肥的全部,氮肥的15%,钾肥的50%和15kg/hm2硼砂于盖膜前在畦中间开沟深埋。花铃肥分2次施用,第1次于6月下旬初花时结合埋施氮肥的30%,钾肥的
6、50%;第2次于7月下旬埋施氮肥的30%。盖顶肥于8月上旬,结合抗旱或雨持撒施氮肥20%。叶面追肥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用2%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间隔7~10d进行2~3次叶面喷施。 4.2适时揭膜,抗旱排涝 7月上旬,移栽地膜棉增温效应已消失,此时揭膜对棉花后期生长最为有利。同时还有利于棉田中后期的管理。揭膜要注意回收残膜,避免造成农田污染。此时我区仍处于梅雨期,要清理好“三沟”,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渍害。同时抓好中耕松土,降低土壤湿度,改善土壤透气性,提高根系活力。花铃期棉花需水量大,如遇干旱,及时灌
7、水,提倡沟灌,切忌大水漫灌。 4.3全程化控,促弱控旺 移栽时,在定根水中加入4000倍左右的“802”,加速生根发叶,缩短缓苗期,生长期间,对弱苗可喷1%尿素或促进型调节剂,促使均衡生长。化控上遵循“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重点抓好6~8叶、14~16叶和打顶后7d3次化控,用缩节胺纯品分别为15kg/hm2、30kg/hm2、45kg/hm2,分别对水225kg、450kg、600kg。 5突出重点,综防病虫害 棉花幼苗期重点防治以立枯病为主的苗床病害,苗蕾期重点防治红蜘蛛、蚜虫、盲椿象为主的
8、虫害,花铃期重点防治3代、4代棉铃虫和红蜘蛛。由于移栽地膜棉早发,虫害发生早且相对较重,因此对虫害要早防早治,对棉铃虫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重点抓好防治适期内适用高效对路农药予以歼杀。 6参考文献 [1]陈红香,张正阳,王宣山.苏北沿海棉区抗虫杂交棉中棉所52地膜移栽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3):92,96. [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