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247038
大小:2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8
《苏教版九上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灵宝市二中石晓红验收人:冀宁波预习提示:1、搜集叶圣陶及本文背景资料;2、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段落改编为课本剧,并自行排练,准备展示;3、划出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等的句子,试分析人物性格;4、品读课文,思考是什么让老百姓的生活如此贫困,遭遇如此凄惨?根源在哪儿?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
2、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同学们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知道这对联的含义吗?(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的愿望。) 我们的老百姓总是企求着老天爷,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农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求那谷穗的沉甸,可是命运有时候并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一、整体感知---七嘴八舌谈感受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请你谈谈读文章的
3、感受。----“苦涩、哀怨、凄凉、悲惨、愤恨”,难以消平的情感又如滚滚潮水泛滥,最苦的还是农民啊!——好不容易丰收,却不能自己定价,别人定的价,连本都收不回来,只能“贱价粜米”——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不能实现,只能“缩减开支”——面对这种情况,毫无他法,只有空发牢骚。“船头议论 ”二、走进小说小说典型环境三人物形象要故事情节素典型环境大环境: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小环境:万盛米行人物形象: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米行先生故事情节贱价卖米(米行)街头购物(街上)船上议论(船头)三、课本剧表演思考: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这么苦,为什么丰收反而成灾?[活动] 小组表
4、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四、析人物(1)幕前小丑:米行先生。性格:骄横霸气。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的?——语言和神态。思考:这个米行的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想想看,如果他们把店开到咱们江都会有生意吗?——态度不好;没有耐心;有侮辱性的语言;威吓顾客。大家都知道开门做生意的一定要和气生财,笑迎八方客,诚待四海宾,而米行先生却有违生意人的本分,他为什么敢这样有恃无恐?——洋米、洋面大量倾销,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
5、的余地;农民要向地主缴纳地租,不得不粜;投机商“同行共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他们的算盘打得可真厉害,难怪会如此霸道。)当时是不是所有做生意都这样?为什么?(2)主人公——苏南的贫苦农民说说我们该称他们什么呢?是旧毡帽朋友,乡下曲辫子还是乡亲?——旧毡帽朋友(借代苏南的贫苦农民,朋友充满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乡下曲辫子(对劳动人民的讥笑)、乡亲(因为他们知道今天,乡亲的口袋时充实的,希望他们购物)连个名字都没有,只能用带的帽子表示身份,如果我也不喊你名字,就说:“喂,那个剃平顶”你舒服吗?这样瞧不起人,可见没有地位。当然也不能怪我们的作者,他也必须尊重事实,事实是戴旧毡帽是当时江
6、浙一带农民的典型装束。而他们也确实没有地位。哪儿最能看出他们没有地位——与米行先生的交锋中。总是处于劣势,一让再让。说说哪几次交锋? 体会在整个贱价粜米过程中,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变化。希望——愤怒——哀求——失望冷淡——冷笑——厌烦(鄙视)——威吓你看就为了这一叠钞票,不得不忍气吞声把白花花的米送进去。不管怎样,总算有钱了,还是去街上走走吧!先看看旧毡帽朋友原本的计划:洋肥皂——十块八块;洋火——几匣;洋油——合买一听;洋布——多量几尺;洋镜——一面;雪白毛巾——一块;小囡帽——一顶;热水瓶——一个。现在:洋火、洋肥皂——少买一点;洋油——零沽;衣料——减半;洋镜;雪白毛巾;小囡帽;
7、热水瓶——不买;小洋囡囡——最便宜的。由此可见我们农民的购买力是多么低下,生活是多么的贫困。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的农民也有了反抗的意识:让我们一起读出来,大声地读出来。仇恨的种子终于发芽了,“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忠厚老实的农民终于从心底发出反抗的呼声。然而这也仅仅是反抗的意识而已,权当议论和发泄。日子还是得过,米还是得贱价粜出,农民悲惨命运的辘轳还是那个辘轳,还在不停地转着。因为“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变表演着同样的过时。这种故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