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秘专业论文秘书实务课程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秘专业论文秘书实务课程论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秘书实务》课程改革[摘要]《秘书实务》课程作为文秘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确立,该课程只有与时俱进,通过教学改革,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才能寻求到课程教学与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关键词]文秘专业;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较为悠久历史的文秘专业,长期以来秉承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严谨的课程体系,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文秘专业人才。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行业消长与
2、融合的加剧,以及文秘专业本身的专业特征不够明显的软肋,使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一个专业若想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并获得长足的发展,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2005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了我国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现阶段,高校教育仍然是培养
3、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发布的《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全球133个经济体排名中,位居第29名。但在12项打分指标中,与科技相关的一些指标中国排名较低,如科技成熟度仅排名第79名,高等教育及培训指标位列第61名。《报告》起草负责人、高级经济学家詹妮弗·布兰克认为,中国在科技成熟度方面排名偏低与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水平较低有关。由此可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非但必要,而且紧迫。[
4、1]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现状自1985年我国高校设置秘书专业以来,到2005年全国设置文秘专业的高校已近800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得用人单位在用人理念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文秘人才市场现实状况是:一方面是在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及招聘市场上到处可见招聘秘书的信息,甚至许多单位抱怨找不到真正训练有素的合格秘书;另一方面又存在许多手持文秘专业文凭的毕业生却为找不到秘书岗位的工作而困扰。文秘专业毕业生遭遇如此尴尬的局面,与现行秘书人才培养不无
5、关系。《秘书实务》课程是文秘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秘书工作为研究对象。该课程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具备一定的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目前,《秘书实务》课程教学主要包括先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两个环节。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秘书工作理论,为实训操作打下基础;通过实训操作使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缩短工作后的适应期,早日胜任工作。然而,通过历届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情况及就业情况来看,该课程上述两个环节的教学实施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秘书实务》课程综合
6、性强、知识跨度大,课程中存在大量的、不可预期的情境,在缺乏感性认识,欠缺工作现场意识的条件下,学生分不清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去学习,仅靠教师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将课程内容教给学生,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也必将影响实习的效果。第二,实训操作环节的进行及其目的的实现,是以学生具备相当的秘书工作的基本理论为前提,但是,由于第一环节学习效果差,学生所能掌握的秘书工作知识与实训操作所需的知识相比严重匮乏,实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影响毕业实习的表现及至就业竞争力。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培养
7、具有创新意识的、适合社会需要的秘书人才,已成为近几年来《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找到将创新能力训练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一)教学改革的依据1.教学改革遵循文秘专业感性知识源于文秘工作实践,并在工作实践中提升为理性知识,专业理性知识在新的施工生产实践中得到发展;同时,并在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中着重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通过秘书工作场景建立感性知识→提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建立秘书工作的知识体系
8、→给学生启发,使其创造性解决上述问题,这也是由理论知识作用于实践又由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学习的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2.《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依据是该课程的特点,即实践性强、案例性强,这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这些特点,使得在课程改革建设当中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