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

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

ID:16121154

大小:43.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8-08

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_第1页
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_第2页
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_第3页
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_第4页
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标识码]a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标识码]a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标识码]a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标识码]a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标识码]a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的论文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2)03-0076-06  “中国形象”是考察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重要维度,建构中国形象是中国文学确立自身现代民族“主体性”工程的重要体现,并逐渐成为一种现代性传统。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现代性的危机滋生了中国知

2、识分子寻找民族身份,建构全新的国家形象成为其文学想象的内在诉求。“启蒙”与“救亡”主题的双重变奏都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追寻民族新生的话语努力,在一个全新的视域中将历史、社会和现实融于一域,倾听时代的呼唤,为本土民族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抗战爆发唤起了民族意识觉醒,如何将中国的发展纳入世界文明轨道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作家以巨大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去重塑中国形象,建构新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探寻对抗外敌的民族精神,才能萌生民族再生的凝聚力。  一、抗战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逻辑基点  抗战爆发之前,中国民族国家的身份是天然存在的,

3、不需要国人予以确证。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相对恒定,国民的身份意识只限于国内文化语境中自我主体的范畴,没有世界体系中国家间的差别和比较,在家族、社区或宗教等关系网络中过着相对自足的生活。由于没有“他者”的闯入,文化间的比照意识较为薄弱,历朝历代国家的更迭难以产生民族沦丧的危机,没有外来文化的侵蚀,也就不会有现代性的焦虑。这种情境之中产生的文学作品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想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抗战的爆发,使国人的原初镜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视野从本民族的同一性向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性转变,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成为国人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4、。身份和认同是联系在一起的,有身份意味着有认同,反之,没有身份也就意味着没有认同。主体对国家身份的追问同时负载着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样一来,民族国家和个人的主体性之间建立起自然的纽带,紧密地关联在一起。面对敌人的侵略,国人在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之外,还产生了对于历史、民族、国家、个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中华民族怎么了?如何拯救中华民族?救亡的意义何在?等等。这种现代意义的反思扩充了国人的视域,提升了他们建立自我民族身份的境界,也延展了文学创作的现实性和未来性。就文学创作而言,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找寻民族精神来铸亮

5、当下抗战的民族国家心理,过滤当下现实中存在着的诸多弊病,在两种文化镜像中重构本民族的角色定位。  事实上,这种关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文学想象自近代已经产生了,其驱动这种文学实践的内在根源依然是现代性的焦虑,对于“后发现代性”的中国来说,必须寻找到落后的根源,改变现存的问题,跟随世界潮流,以此推动本国自主性工程的演进。而抗战时期国人要面对的侵略者不是文化层面上的入侵,同时更意味着国土沦丧,文化废弃,中国人面临着沦为亡国奴的民族危机,在此前提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将被异族践踏,国人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信仰将被粗鲁地改写,习惯了的

6、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将在片刻之间化为虚无。然而,这种民族危机也催生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为国人集体反抗提供了条件,为传统道德集体主义的民族复兴夯实了心理基础。由此,个人的独立性为民族尊严的群体性所替代,自愿加入到这场寻找民族国家身份,建构民族国家尊严的使命之中。这为抗战文学进行民族国家建构和想象提供了精神支援,并以此提升其表现和言说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境界。吴翔宇:中国想象与抗战文学的价值建构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25卷第3期  王一川认为:“一部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正是新的中国形象的创造史。”[1]这即是说,现

7、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共同体”,它浸润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主体言说和话语建构的现代性意识,这也是其区别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民族和国家受到日寇的入侵,出现了现代性危机,40年代中国文学开启了对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步伐和道路,对文化转型的思考也随即拓展。文化转型是相对于文化定型而言的,文化转型不是随时随地应然地发生,它需要诸多培育的土壤,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以及不同阶级集团、思想流派,相互碰撞、渗透,表征了一种文化范式的瓦解,也隐喻了新质的文化范式的生成。抗战初期的文学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历史关节点,在文化失范的转型期,作为作为民

8、族精神之一的群意识和生命强力,能为文学家提供创造的知识背景和想象空间。抗日战争给中国文学带来的直接影响“一方面是诗歌的蓬勃发达,另一方面则是报告文学的异常发达”①。这两类文体的兴盛主要是战争特殊语境的考虑,当然这一时期的中短篇小说、戏剧、散文等也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