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上少歌生活是多么广阔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教学目的:1 诵读欣赏所选的两首现代诗歌,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2 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教学过程:少年歌一 作者简介. 朱湘(1904----1933),诗人.字子沅,安徽太湖人.1923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是新月派的主要诗人之一.作品有<<夏天>> <<草莽集>> <<石门集>><<永言集>>,代表作为<<草莽集>>. 诗作多以欢快笔调描摹自然风光,格调清新幽婉.二 学生诵读,解决字词.三 师生共同赏读. 诗人
2、用第一人称,以明快的笔调描绘了他所希望看到的新一代少年的现象. 前两节借助两个能激发读者现象的意象表现了少年的活泼与清纯. 第三节直抒胸臆,表现青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四节点明了 我们是新人 携手奔向 灿烂的前程.四 学生诵读.生活是多么广阔一 简介作者.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四川万县人.有<<何其芳文集>>行世.二 学生初步诵读,注意多音字与节奏.三 师生共同赏读. 第一节是写诗人对生活的渴望与歌颂. 第二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在当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诗人拍动幻想的翅膀,带领着纯真好奇的少男少女们去巡视遥远的高山和大海,
3、神奇的北极和赤道,去开拓一种未曾有过的紧张而有趣的生活. 第三是首节的重复(环结法). 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排比句的运用.四 学生诵读.作业:课后同学之间互相诵读.XX中心小学每周例会教师谈课改体会(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主题:《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主讲人:2018年3月23日(第3周)内容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
4、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6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
5、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打造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打造生活化课堂入手。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小学德
6、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明显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缺乏认同感,无法深刻感知德育课程蕴含的道理与教学内容。对于此,要想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构建生活化课堂入手,让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其认知能力,进而通过理论宣导,引起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思想与德育意识。6在教学实践当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素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深入课堂体系当中,提升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提升道德培养效果。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所学内容当中,很多文章都是开展的德育教育的合适载体,比如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名为《
7、将相和》的课文,教师在讲解课文过程当中,不仅仅要讲解历史典故,更要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气度与胸襟,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习惯与德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搭建现实生活与道德知识之间的有机桥梁,提升学生的领悟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最终构建和培养自身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早日成为一名思想品德合格的优秀公民。三、强化课堂实践环节,唤醒学生道德意识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