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081813
大小:55.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07
《小组化管理及合作学习实施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组化管理及合作学习实施方案一、小组的组成(一)怎样实现小组最优化组合 小组的优化组合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前提与基础,也切实关系着自主课堂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始终将其放在小组建设的首要位置。对于这一间题,我们将从小组规模、小组划分、小组座次和小组合作时间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1、小组规模 科学研究以及我们的实践均表明.最佳的小组合作人数应在3-5人之间,其中又以两两成对的“四人小组”最为适宜。因为不论对于学习还是管理来说,四人小组都具有很多的好处,如: .四人小组变成两人一对,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学生的互动。 .四人小组有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
2、充分展示。 .小组规模越大,某个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而四人小组恰好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四人小组优于两人小组的地方在于有更多的主意和力量去完成任务。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旦小组的人数越过6个,就会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 .有一些学生会承担比他们应该分担的工作量大的工作。 .学生们反而会缺少与大集体合作的能力。 .学生会在小组内部与自己的朋友组成小团体。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建议,合作小组的建立应以“四人合作”为最佳方式。 2、小组划分 小组的建立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
3、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单科成绩等特点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我们将其称之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组内异质”能够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的可能(因为“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而“组间同质”又可以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原则的帮助下,结合实践经验,我们推荐两种小组划分的具体方法,供借鉴、参考。 方法一: 1.以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班级名次为依据,以40人为例,1-10名分别为10个小组的1号组长,11-20名为各组的2号组长,21-30名为3号组员,30-40名为4号组员,原则上1与20名
4、,2与19名……搭配,然后根据性别、性格、学科优势等再做微调。 2.10个小组的再组合:每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1号组长的班名次即为该小组的序号,那么大组原则上采用1组与10组,2组与9组……的组合方式。 3.大组座次安排:(1、2、3、4为各组组员号) 41143223这样的座次方式既有利于“一对一”的小组互助,1号与4号,2号与3号,又有利于优生的发展:两个小组的1号2号挨着,可合作解决拓展拔高的疑难问题,再者将相对差的学生隔开,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班级的纪律,也创设了后进生转化的有利条件。 方法二: 探索1: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依据“串麻线”的原则划分小组(即成绩第1名、20名
5、、21名、40名的学生为一组;第2名、19名、22名、39名的学生为一组,以此类推),并根据学习成绩将4个成员编为1-4号,这样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前10名的学生做组长。 问题:10个组长,即各组1号,在学习的时候势单力薄,遇到弱科、难题甚至找不到讨论对象,极不利于优生的个人发展,而且男、女生比例较难调控。 探索2:根据基础成绩将男、女生分别进行排列,依据“串麻线”的方法将两男两女划分为四人学习小组(即男1号、女1号对男20,女20;男2号、女2号对男19、女19,以此类推),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单科成绩等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与此同时迅速结成组内“一帮一”小
6、对子,实现学习合作与互助。 问题:这样组合的10个小组仍然并不完美。不管如何搭配,仍然会有弱势小组的存在,如“男10号、女10号和男11号、女11号”组成的四人小组虽无差生却也没有优生,很难起到带动作用。 探索3:由相对强势小组搭配相对弱势小组形成5个大组(如男、女1号和男、女20号的小组搭配,男、女10号和男、女11号的小组搭配),相邻小组学习上互帮互助,纪律文明则互相竞争,为小组管理及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3、小组座次 在前文的“小组划分”方法中,提到了一种新型的座次安排方法,如果把成排成列的座次方法称之为“插秧式座次”的话,这种新型的座次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方阵式
7、座次”。 为了更有效地协同合作,座次的安排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学生之间必须坐得足够靠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更方便地交换信息和小声地讨论问题。这样,座位的安排就促进了合作。我们常常发现,有时候,一个小组效率不高的原因仅仅就是因为他们所坐的位置。例如,一个学生离其他组员太远,或是一个组两头的同学无法方便地沟通。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座次的安排同样重要。 过去,我们的小组活动常常是在前后桌四个学生之间进行的,这样做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