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081394
大小:77.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08-07
《黄庭坚详细评价+年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黄庭坚集宋代文学发展的高潮时期是苏轼主持文坛的时候。近代人陈衍说:“余谓诗莫甚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石遗室诗话》)此处所谓的“元祐”,指苏轼、黄庭坚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毫无疑问,苏轼是当时成就最大的诗人。但由于苏轼写诗的方式是凭其才情随意挥洒,而且其作风更是敢怒敢骂,在元祐后期,党争激烈,文字狱常常出现,因此后学之人对其难以追随效仿。于是,作诗极其讲究法度,题材有比较偏重书斋生活的黄庭坚便成了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其书法与苏轼、米
2、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而其诗歌成就卓越,鲜明地体现了宋代诗坛的美学风范,他作诗法度井然,字斟句酌,便于仿效,而且他还为诗人们设计了摆脱窘境的策略,即“点铁成金”,使人有具体的门径可入,因此受到了众多青年诗人的追随。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任集贤校理、国史编修官、鄂州太守。在新旧党争中两度受谪,最后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终年六十一岁。有《山谷集》,一
3、名《豫章集》。黄庭坚在青年时代,诗文就受到苏轼的高度称赞,世称“苏黄”。他的诗多为描述个人经历、亲友间的友谊,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抱负与感喟。他提倡学习杜甫作诗的技巧,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以雄键的笔力把精心选择的典故贯穿起来,使诗歌更为凝练峭拔。他的诗月锻季炼,尤为重视对偶句的锤炼,以歌行之气运于偶句,单行直下。诗中多用拗句,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诗风奇险深刻,比例雄阔,被推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对宋诗影响深远,流风远被于近代。他的诗多是饮酒、赏花、歌咏自然风景和男女之情,随
4、意抒写,比诗明白流畅得多。豪放旷达恣肆之处,有时得苏轼之神韵。他的文章十分注意学习前人文章的法度,或写景状物,寓深刻的哲理于其中;或谈论文学艺术,阐明自己的诗学观点;或讲述与友人的情谊,感情诚挚;或应人之情写记作铭,通过对人物、事物的记述说明一种道理,绝非翻番的应酬之作。一我们认为对黄诗的分期宜粗不宜细,比较粗略的分期法反而有助于认清黄诗的发展过程。本文拟把黄诗分为三期:一、自青年时期至元丰八年(1085)五月,也即诗人41岁之前。二、自元丰八年六、七月至元佑八年(1093),即诗人41岁至49岁。三、自绍圣元年(
5、1094)至崇宁四年(1105),即诗人51岁至去世。下面对这三个时期的情形分别作写简单的论述。黄庭坚自幼能诗,据传他在7岁时就以《牧童诗》而闻名远近。英宗治平三年(1066),22岁的黄庭坚参加省试,诗题是《野无遗贤》,主考李询对黄庭坚卷中“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二句拍案叫绝。但是今本黄集中保存下来的少年制作寥寥无几,绝大多数诗都作于治平三年以后,所以黄诗的第一个时期事实上是以诗人22岁那年为起点的。黄庭坚于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以后历任叶县尉五年,北京国子监教授八年,太和县令三年,德平镇监镇一年多,元
6、丰八年(1085)四月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于六、七月间入汴京,其时诗人41岁。在这20年间,黄庭坚一直在地方闪担任低级的官员。黄不是一个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政治主张的人,虽说他在任太和县令时曾抵制新法的盐政,任德平监镇时又抵制推行市易法,但那仅仅是从实际出发,反对扰民过甚,并未有意识地介入心、旧党争。然而由于他与旧党中的苏轼等人关系密切,所以也被时人目为旧党。在这个时期内,黄诗除了唱酬赠答,题咏山水等贯穿其一生创作的题材外,也很注重反映时事政治、民生疾苦。例如在叶县所作的《流民叹》、在太和所作的《上大蒙笼》、《
7、进到坑将加待追浆坑十余户山农不至因题其壁》以及作年不详的《虎号南山》等,对当时农民的悲惨生活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对封建苛政进行了愤怒的谴责。即使当他任北京学官时,诗作也并未局限于学工书斋,例如作于熙宁十年(1077)的《和谢公定征南谣》,对北宋对交趾的战事带给人民的苦难、大臣好大喜功轻启边畔及劳民伤财的罪恶乃至“王师”残暴杀人的真面目都有深刻的揭露。无论是此类作品的数量还是放映现实的深度,黄诗都毫不逊色于王安石、苏轼诗。只是黄庭坚官卑名低,故其诗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当然也应该看到,黄庭坚的人生态度比较消极,他的生活
8、遭遇不尽如人意:少时家境贫寒,青年时两次丧偶,所以颇有未老先衰之态,20多岁就长出了白发,而且常在诗中流露出辞官归隐的念头。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执政,旧党任务纷纷被召入京,黄庭坚也来到汴京,主持编写《神宗实录》。此时许多文人学士云集汴京,除了苏轼兄弟与黄庭坚的岳父孙觉外还有后来与黄一起名列苏门的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