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实习报告——地质部分

秦皇岛实习报告——地质部分

ID:16066067

大小:3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7

秦皇岛实习报告——地质部分_第1页
秦皇岛实习报告——地质部分_第2页
秦皇岛实习报告——地质部分_第3页
资源描述:

《秦皇岛实习报告——地质部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秦皇岛实习报告地质部分2010年5月31日,我们资环学院的一行人前往实习基地。在经历了5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被誉为“地质教育第二课堂”的柳江盆地。一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地质历史。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以北的燕山脚下,范围在119°30’E—119°40’E,40°02’N—40°14’N之间,就在这小小的盆地内,竟荟萃了数亿年的各种地质现象,各地质时代、各种沉积环境的地层出露齐全、层次完整,地层单位界线清楚,化石丰富。而中国整个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便缩影在了这块小小的盆地中,它就像一部大书,诉说着华北地区

2、地层的演变历史。因此也被公认为“天然博物馆”。在这篇实习报告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介绍柳江盆地的地质特点。地层实习地区域地层特征属典型的华北地台型。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界寒武系……正是这套岩层构成了柳江盆地的向斜构造。岩石一、岩浆岩在此地,主要表现在呈岩脉,沿墙产出的浅成侵入岩。首先是岩强切断围岩,迅速冷却,常形成结晶颗粒较细或大小不均的斑状结构。在北山电厂东山采石坑附近,我们就观察到了花岗斑岩岩墙。然后是岩脉,这是一种近似岩墙的岩体。我们在张岩子村西发现了很多具有典型岩脉的岩石。示意如下:(图

3、略)慢慢地,大家产生了疑问:岩墙、岩脉如何区分?我们通过对实物的对比,再联系书本知识,认为,一般说,岩墙与围岩间没有成因上甚至成分上都有关系。比方说,一个岩浆体侵入石灰岩,二者在成因上无任何关系,这就是典型的岩墙而非岩脉。(图略)二、沉积岩说到基地的沉积岩,就不得不提底砾岩,它磨圆度较好,成分以石英为主。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是绥中花岗岩与龙山砂岩沉积不整合的标志。有了它,如果再加上节理不穿越、风化壳,就是岩层不同性质的标志。除了底砾岩,还有砂岩,由于沉积环境与风化程度不同,它们在不同层位上的颜色不同。这也说明了

4、古老地层的变化。这就是来自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学地理的人,看到了太多造物者的智慧与神奇,自己的心胸便也开阔了。三、变质作用绥中花岗岩在本区可谓出尽了风头。在基地到处是出露的绥中花岗岩。3而绥中花岗岩是一种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岩石,是区域混合岩化作用最强烈的产物。其矿物成分相当于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主要是石英、长石等,混合花岗岩中往往残留原岩的片理,片麻理等,我们在实习地观察到的主要是片麻状。我们还看到了高岭土化的绥中花岗岩,有灰白色风化壳,节理发育,单位面积密度大。在张岩子村西,还有球状风化现象,有些地区的岩石有成

5、层现象,似沉积层,但有团块,岩脉,由此便判断它是地质史上古老的岩石。地质构造柳江盆地为一不对称向斜,其所在位置属于华北地台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南缘。一、断层断层是指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其最主要的判别标志是岩层的不连续即标志层出现位置的相对变化,断层面两侧出现薄破碎带,且以砂岩碎块为主。如果其无明显标志层,那么,如果看到有镜面擦痕或阶步,也可判断其为断层。课本上还介绍了以下几种识别标志:断层构造岩,如:断层角砾岩;构造透镜体;岩层的重复或缺失;岩层产状的变化等等。断层分为正断层和逆断层,正断层指上

6、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相反。以下是我们在实习地观察到的,一是鸡冠山顶东侧山崖的正断层,一是石门寨西门外小断层,还有是在潮水峪村东陡崖下断层,选择有代表性的做图示:(图略)从剖面上看,断层有地堑、地垒等。地堑是指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两侧为上升盘的断层组合。在鸡冠山—上平山一段的地堑有几条正断层组合而成,汤河河谷就是沿地堑构造中心部位发育的。(图略)二、褶皱褶皱是指岩层的弯曲现象。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这些自不用多说。可提到褶曲的形态分类,我确有诉不

7、尽的“情”。根据轴面产状并结合两翼特点,可分为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等等。这些各色的褶曲在书本中倒是很好辨认,而到了实习地,在吴庄垭口的小褶皱可谓小小地戏弄了我们。这个褶皱不同一般,是从前实习没有见到的,它将各类褶皱形态集合于一身,大家都难以辨认,经过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指出讲解,我们才一一识破。示意如下图:(图略)在这几天的地质实习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很多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实用的小窍门:比如,找倾向、走向的方式:放一小石子使其自由滑下,其方向为倾向,与其垂直为走向,若该地粗糙,则置一本于其上。再比如,在

8、某地龙山砂岩中层面上有巨大的浪成波痕,由此便知,此地曾覆于一片汪洋之下。不仅可以看波痕,从砂岩的颗粒大小也可判断,如图:(图略)3曾经的汪洋一片,现在的山峰巍峨,沧海桑田。当我们看到自然的很多现象时,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大自然力量的无尽。我们不要总是想战胜自然,而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几天的实习很苦,很甜美;很累,很充实。去时,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