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因子分析

第十三章 因子分析

ID:16054564

大小:11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7

第十三章  因子分析_第1页
第十三章  因子分析_第2页
第十三章  因子分析_第3页
第十三章  因子分析_第4页
第十三章  因子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 因子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三章因子分析第一节因子分析的概念和原理一、因子分析的概念和作用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因子分析基本思想:依据相关性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即相关性较高的变量归为一类,提炼出为因子,不同类的变量之间相关性则较低。因子分析就是要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从而构造因子模型,是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因子分析的用途:(1)数据简化和归纳,将庞杂的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独立的综合变量。(2)找出能够揭示事物相关关系的潜在变量。(3)简化因子便于之后的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二、因子分析的基本思路

2、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相关性较高的变量归纳提炼出一个因子。假设只有两个变量,通过散点图发现二者呈现线性关系,可以拟合一条回归线对线性关系进行总结。这条回归线就抓住了这两个变量中的本质/共性东西,回归线所代表的变量就是因子。这个新因子的值/得分就可在以后的数据分析中代表原有两个变量。新因子实际上是两变量的线性结合。如何寻找因子?变差最大的原则,即在所有数据中提取一条能够解释最大变差的回归线,当找到这条线/因子之后,继续在剩余的变差中提取解释最大变差的因子,一直下去,最后仅剩下很小的随机变差。如果扩展到三个乃至n个变量,即在n维空间里寻

3、找回归平面/因子。第二节因子分析模型设m个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的观测变量z1,z2,……,zm(经过标准化后)含有p个独立的公共因子F1,F2,……,Fp(m≥p),观测变量zi含有独特因子Ui(i=1…m),诸Ui间互不相关,且与Fj(j=1…p)也互不相关,每个zi可由p个公共因子和自身对应的独特因子Ui线性表出:(模型1)用矩阵表示:简记为(模型2)其中:(1)p≤m;(2)F与U不相关;(3)F1,……FP不相关,且方差皆为1,均值皆为0;(4)U1,……,Um不相关,且都是标准化的变量。A称为因子负荷矩阵(即aij的矩阵),a

4、ij表示第i个变量zi在第j个公共因子Fj上的负荷,简称因子负荷。第i行的因子负荷量ai1,ai2,…,aip说明了第i个变量zi依赖于各个因子的程度;第j列的因子负荷量a1j,a2j,…,amj则说明了第j个因子与各个变量的联系程度,常常根据该列负荷中绝对值较大的负荷所对应的变量,来说明该因子的意义并命名。因子模型与回归模型的区别:因子负荷系数对应回归系数;自变量为不可观测隐性变量对应可观测显性变量;自变量个数已知对应个数未知;自变量可能相关对应相互独立。每一个因子也可以表示各观测变量的线性组合:Fj=Wj1Z1+Wj2Z2+Wj

5、3Z3+….+WjmZmWj1:权重或因子得分系数,用于计算因子得分。因子分析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模型1或2,以F代Z,由于一般有P<m,从而达到简化变量维数的愿望。第三节因子分析步骤一、形成问题确定因子分析目的。基于过去的研究、理论和主观判断确定调查变量(最好定距层次以上);选择合适的样本量(至少是变量数的四至五倍)。二、基于原始数据构造相关矩阵用Bartlett'stestofsphericity检验原始变量之间是否相关,检验值越大越好。或者用Kaiser-Meyer-Olkin(KMO)作检验,检验值越大越好,通常大于0.5为宜

6、。检验值越大说明因子分析越合理和有意义。下表中两种检验结果都为显著,说明该例适宜用因子分析。三、确定因子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和主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使用变量的总方差,主因子分析只使用一个变量与其他变量所共有的方差即协方差。主成分解释了变量的总方差,主因子解释了协方差。当主要目的是要减少变量时,采用主成分分析;如为了寻找对协方差有贡献的潜在因子,则用主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较主因子分析法更为常用,但人们却更习惯称呼因子分析。大多情况下,两种方法的结果相似。四、提取因子提取因子原则:按照能够解释方差的大小逐序提取因子。为了简便,将所有

7、变量都转变为方差为1,均值为零的标准化变量,总方差就等于变量的个数。然后,在所有数据中提取一个能够解释最大变差的因子,当找到这个因子之后,继续在剩余的变差中提取变差最大的因子。因子不可能将变量中的所有方差都提取出来,只提取出多个变量所共有的那部分比例。因此,因子也称公因子。公因子(与其他变量所共有)能够解释某个变量方差的比例称为公因子方差(communality),记作h2,等同复相关系数的平方/决定系数。在因子模型中,某变量的公因子方差反映了各个因子对该变量的解释程度,h2越大,说明这些因子对该变量的解释程度越强或该变量对各个因子

8、的依赖程度越强。SPSS会输出公因子方差,如下表,6个变量总方差为6,第一个变量发明数量的公因子方差为0.926,即公因子能够解释发明数量方差的92.6%,可以用公因子来描述数学成绩变量。表totalvarianceexplaine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