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052790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8-07
《浅谈新课程高中生物有效性教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高中生物有效性教学摘 要: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效教学的目的是要实现从“组织教学”到“动机激发”、从“讲授知识”到“主动求知”、从“巩固知识”到“自我实现”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 生物教学 有效性青海省于2010年步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于面临高考的高中学生来说课堂是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怎样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有限的45分钟进行有效教学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什么是有效教学?广义上讲,凡是能促进
2、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高中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应该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有效”。结合在新课
3、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个人以为,在有效教学的探索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核心,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学科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课程对能力的要求有所提升,要解决课标要求与课时之间的矛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案条理性、逻辑性上下功夫、作深入分析,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甚至是当堂记住、理解、消化知识点。要把握“情境导入,学导结合,深入探究,总结反思”,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新课程理
4、念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课堂应该是一幅画、一首歌,要用我们的情感、智慧和思想去构建和谐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构建过程,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提供教具、查缺补漏、更正错误、答疑解惑。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讨论发现了问题,可在教师的帮助下予以解决,课后针对每个知识点深化学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轻松学习的基础,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师生彼此信任,教师干劲十足、充满激情,而激情是修养、素质、能力的沉淀。教师有了激情,
5、学生也将情绪饱满,身心振奋,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有了激情,教学活动才会变得生动、感性、效果卓著。三、情境导入——吸引学生的眼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导入新课,才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为学生设计了各种情境,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特点选择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情境导入新课。例如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伴性遗传”一节,设计了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导入新课,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及发病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四、运用学习技巧,提升学生的领悟力新课程的高中生物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大了学
6、生实验能力、思维力度的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记忆的技巧,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如“物质的跨膜运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可以制作成动漫,不仅能吸引学生眼球,更赋予了课堂授课的动态化、直观化、趣味化,便于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对于一些记忆性的知识点,可以利用一定的想象力和技巧来帮助提高学习效果。例如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可以以口诀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间期复制”(DNA复制)加合成(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两消(核膜、核仁消失)两出现(染色体、纺锤体出现),中期排队清可见(着丝点在赤道
7、板上排列,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清晰可见),后前平分又加倍(着丝点平分,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清晰可见),末期两消(染色体、纺锤体消失)两重现(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对于一些遗传学推断性试题,可总结方法帮助学生记忆,例如遗传图谱的判断方法:“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伴性看女病,父女都病是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伴性看男病,母女都病是伴性。”看似一些微不足道的教学小技巧却契合了心理学、行为学的有关精神,从一定意义上看,实质上也正是对有效教学科学性特点的微观体现。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