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009744
大小:41.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8-07
《有关孔子的演讲[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关孔子的演讲[6篇]24有关孔子的演讲[6篇]24有关孔子的演讲[6篇]24有关孔子的演讲[6篇]24有关孔子的演讲[6篇]24有关孔子的演讲[6篇]24有关孔子的演讲[6篇]24有关孔子的演讲[6篇]24有关孔子的演讲[6篇]24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有关孔子的演讲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有关孔子的演讲第一篇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今天我想要介绍的,正是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一面。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
2、七十二人,其中大家熟知的学生有颜回、曾参、子贡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在长达近50年的教师生涯中,孔子大胆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招牌,创立儒家学派。他以培养高级治国人才“君子”为教育宗旨,以“六经”为教学内容、广招天下学子,通过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培养了“三千弟子”。终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对象比较广泛,由他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便可看出。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子弟。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
3、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孔子教学理论中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点。其本意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孔子的弟子了。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24、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十分广泛。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平民,比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穷困到三天不生火煮饭十年不做衣服的曾参。也有个别商人出身,比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
4、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在孔子的私学中,有着各色人物,品类不齐,当时有人对这种情况十分不解,南郭惠子就曾经讥笑地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木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由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孔子门下人品混杂,但是能够一一的接纳教导,也体现了孔子为人师表的宽大胸怀,这不正是“有教无类”的真实写照吗?这种教育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今天看来也是引领潮流的,所以当然算是进步的思想了。大家想想看,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
5、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由此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壮年时曾带领弟子周游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思想,由鲁至齐,却因为齐国政权掌握在大夫陈氏手中,遂得不到重用,这种情况下,不得志的孔子又返回了鲁国,之后虽被任为中都宰,但又因种种原因,难以施展政治抱负。在此后,孔子又周转到各国,最后,虽收到“养贤”之礼遇,但实际上仍未得到真正的任用,可以说,孔子的政治生涯是比较失败的。在68岁这年,孔子又回到了鲁国,最终放弃
6、了自己对于政治理想的实现,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其实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
7、、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24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
8、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