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

ID:15995157

大小:205.3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7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_第1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_第2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_第3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_第4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第 I 卷(选择题共 48分)每小题 4 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下图)一战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解析:由上图可知,孙刘联军驻扎在长江以南偏东,曹操大军驻扎在长江以北

2、偏西,故周瑜要火攻曹操,必须借助风向把东南点燃的火船吹响西北才行,因此,这里的东风指的是从东南方向刮来的风。故选B。A项表述出现了科学性错误。C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答案:B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认为,人富贵了就容易“骄”,贫穷了就容易“忧”,如何使富贵者不“骄”,贫苦者不

3、“忧”呢?唯有“调均之”,才能“上下相安”,达到天下大治。因此,董仲舒在此认为大贫大富,一样对于人生无益,而且一样有害,贫富各应有它的限度,才能维护国家稳定,故选A。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劫富或者济贫的主张,故BCD都是对题干的曲解。答案:A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本题侧重于考生对材

4、料信息解读能力的考查。“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这句话说了唐朝政府不准工商业者改行,子弟要世袭匠籍,实行严格的人身控制和管理。“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句话表明了在唐代,由家庭传授后代的手工业技艺分工种不同,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满足一定年限后方可接受祖传技艺的学习,据此答案是②③。①④是对材料的曲解。答案:B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

5、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父老”在古代指的是职掌管理乡里事务的年长者。朱熹在这段话中对父老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他们教导年轻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求年轻人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三是要安心于农业生产。这三层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劝导百姓能够遵循现有秩序来生活,故选D。ABC三项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三个选项都被D项包含进去,故D项是最佳选择项。答案:D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

6、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解析:明恩溥的这段记述表明了科举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不仅仅是用追求功名利禄可以来解释学子动机的,还有的就是他们天生具有的忍耐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去参加科举,这反映了古代学子的价值追求,

7、故选C。A项表述错在“批判”这个词语,作者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困惑或者疑惑,而不是批判。B项的愚昧无知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题干只是表明科举制对人的精神和身体摧残,而不是说明其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排除D。答案:C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这段评论材料首先指明了

8、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禁锢与束缚,妄自尊大,愚昧无知,最终导致中国逐渐落后,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为挽救危机,国人提出了一系列的学习西方的主张,张之洞的《劝学篇》出版,表明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