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954904
大小:13.60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8-06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命运,既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
2、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3、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资料: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十八大胡锦涛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
4、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要性: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还基本上是属于
5、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面对着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兴工业化难以实现。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性:第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国家基本国情决定的,特别是由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第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6、好型社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第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问题和压力其他污染固废污染资源禀赋差资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下降快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五)给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三)危及生命安全健康受损疾病增加,人员伤亡食物中毒频繁出现经济发展慢社会不稳定(四)阻碍经济发展,威胁社会稳定森林覆盖率仅为13%的中国每年生产大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这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同时每年还向日、韩出口150亿双以上的一次性筷子。曾经就有环保主义者警告,按照目前的速
7、度,中国可能在20年内就要砍掉所有森林。国家税务总局3月20日发文规定,自2006年4月1日起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加征5%的消费税。消费税属于国税税种,征收的对象是筷子生产厂家,按照营业额的5%缴纳消费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建立“两型”社会的主要手段1.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生态文明6.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5.加强环境教育。树立可持续消费观4.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7.抓好生产和消费体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