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量效化的研究进展

针刺手法量效化的研究进展

ID:15949028

大小:5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6

针刺手法量效化的研究进展_第1页
针刺手法量效化的研究进展_第2页
针刺手法量效化的研究进展_第3页
针刺手法量效化的研究进展_第4页
针刺手法量效化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刺手法量效化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1张俊清天津中药大学,300193;2孟智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0193;2樊小农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300193)针刺能否取得好的疗效涉及众多因素,诸如患者自身的体质,对针刺敏感性等因素,选穴定位,针刺强度,针刺频率,针刺时间,手法的操作,针刺的方向,留针的时间,以及针刺的组方,针刺的辩证等都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在针刺几千年发展中,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在繁荣祖国医学的同时,也出现了文献记载混论,派别间互相抵触的情况,一直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针刺操作的主观性强,主要

2、靠医者的领悟患者的感觉来判断其疗效,没有形成一种如中药计量标准化的来判断针刺量效化的标准。针刺的量与效是否存在关系,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规律一直是针灸医家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针刺的量效化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被不少医家重视,开展了众多临床和实验研究,主要体现在文献理论研究,对古今关于针刺记载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归纳;对其单一影响因素或相互组合的研究,诸如,时间、频率、方向,手法的操作,留针的时间等;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研制能够判定针刺疗效的仪器,使其能够想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一样更加标准化,客观化、量化。本文

3、就近十年来关于针刺手法量效研究从文献研究,影响因素研究,针刺仪器研究进行概述,以期对针刺手法的量效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研究的方向。一影响针刺手法量效文献的研究《黄帝内经》是针刺量化的萌芽,就针刺的深度,留针的时间,针刺间隔的时间及疗程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论述。针刺的深度对针刺手法的刺激量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针刺深则刺激量大,针刺浅刺激量小。《内经》认为针刺的深度与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浅深,疾病的性质,经脉的浅深,患者的体质与发病的季节相关。病情有轻重的差别,刺当有浅深之异,《灵枢·本输》篇云“春取

4、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则深取之,间者浅取之。”依据病位的深浅,规定了针刺深浅的原则,如《素问·刺要论篇》:“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疾病有阴阳虚实属性之不同,针刺当有浅深之别,如《灵枢·终始》篇云:“一方实,深取之,……一方虚,浅刺之,……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经脉有浅深,针刺有不同。如《灵枢·卫气行》云:“在于三阳,必侯其气在阳而刺之;病在三阴,必侯其气在阴分而刺之。”体质的强弱不同,针刺当有浅深之别,如《灵枢·终始》篇云:“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

5、瘦人者,以春夏之齐。”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的主导思想,针刺的深浅也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如《灵枢·终始》篇云:“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之病者,各以其时为齐。”《内经》中关于针刺深度并未作出具体的规定,并未进行量化的标准。留针可以使针刺的刺激量得以持续,对于留针从病程的长短,疾病的性质,患者的体质方面进行了论述。病久者,宜留针,如《灵枢·终始》篇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则此者深内而久留之。”;正气虚者可留针,如《灵枢·调经论》篇云:“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寒者留

6、之,如《灵枢·官能》云:“大寒之外,留而补之。”;体质强壮者可留针,如《灵枢·官能》篇云:“刺布衣者,深而留者。”《内经》对留针时间长短并无明确的记载,多“留之”“留久之”做了笼统的叙述。针刺间的间隔时间与针刺的次数反映了针刺的频率与蓄积量,是针刺量学的重要方面。病程的长短与针刺量效有密切关系,如《灵枢·寿夭刚柔》篇云:“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说明病程短者,针刺蓄积次数少,疗程短,反之,病程长者,针刺蓄积次数多,疗程长。不同的病症,相应针刺的间隔时间与针刺的次数不同,如《素问·缪刺论》篇云

7、:“邪客于五藏之间,其病者,脉引而痛,时来时止,使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不同的体质对其针刺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有一定影响。如《灵枢·逆顺肥瘦》篇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针刺的疗效除了与患者的体质,辨证的准确,穴位的特性外,依据患者的病情在针刺得气得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补泻手法至关重要。历代医家也非常注重补泻手法的运用,出现了众多流派,使针刺补泻手法百花齐放的局面。先后出现了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应随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

8、泻、平补平泻等。对每种补泻方法的操作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出现了一些初步的量化标准。提插和捻转补泻手法是临床常用的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手法最早记载见于《内经》,《灵枢·官能》篇云:“泻必用员……伸而迎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所言伸谓提,推就是插得意思。《难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