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进花生增产的六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进花生增产的六措施-近年来,各地调整种植结构,花生面积不断的扩大,产量也逐年提高。花生适应性广,耐寒、耐瘠薄,适宜沙土地种植,根瘤菌还可固氮肥田,改良土壤。那么,咋能促使花生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益"的目的呢?一、清棵蹲苗。在花生出芽后,把幼苗基部的泥土向四周扒开,让两片子叶露出地石。这样可使花生第一对侧枝早发,基部节间缩短,生长健壮,提早花芽分化,有利于高产。据各地试验表明:一般比不清棵蹲苗的要增产10%-20%左右。清棵必须掌握好时间和深度。时间在基本齐苗、主茎可见两片真叶时进行,过早苗嫩,对外
2、界环境抵抗能力弱;过迟侧枝细弱达不到清棵目的。深度以两片子叶露出土面为准,过浅,第一对侧枝仍埋于土中,起不到清棵的作用;过深,则易将胚茎扒出,造成幼苗倒伏,不利于生长发育。清棵15天后才能中耕松土。二、整株压圈。在始花期结合锄地清棵,用土(最好是湿土)压在花生秧基部,使每窝花生秧朝向三个方向,使花生倾斜于地表定向生长。到花生封行前后和始花期,用一直径30厘米左右的圆圈,套压在每窝花生的中央部分,使其向三个不同方向匍匐于地面生长。这样,可比常规栽培减少病害。分枝长势好,结果范围增大,一般可使花生增产1
3、0%-15%左右。三、及时撒土。花生在大量果针人土之际,有部分果针不能人土,还有部分果针接触土壤就停止伸长了。在这关键时刻,就地捧细湿土从顶部撤下,就可提高果针人土率、坐果率和饱果率。据试验表明:花生在盛花期后及时撒土,可亩增产5公斤以上。四、追施钙肥。花生结实期需要大量的钙和硫,施石膏和过磷酸钙有利果壳的形成,增加饱果率,提高种子含油量。方法是,在果针人土后结合灌水,如碱性土壤亩施石膏5-15公斤,中性土壤施过磷酸钙。如果再用2%的过磷酸钙液进行叶面喷施效果更好。五、增施硼肥和钼肥。生产实践证明:
4、花生施硼肥和钼肥,一般可增产10%以上。施用方法:在初花期亩用0.3%的硼砂水溶液50-6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生长期亩用0.15%的钼酸铵水溶液50公斤叶面喷施。六、防病。在花生生长中后期,最容易感染叶斑病和花生锈病。使叶片枯黄、掉叶,影响荚果成熟,导致秕荚多。其方法是:1、斑病:亩用75%托布津1000倍液70-80公斤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70-80公斤喷雾。2.花生锈病:发病初期,亩用20%粉锈宁乳油30-40毫升对水40公斤喷雾即可。抓好冬翻促花生增产 冬季深耕翻土是花生增产的
5、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增产幅度一般都在10%以上。其做法是: 改土。采用传统的耕作技术,连年耕翻,会在距地表20厘米处形成一个比较紧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扩展,阻碍对养分及水分吸收。通过冬季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加厚熟土层,并将翻上来的生土经过一个冬天的自然风化,使其中不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机质和矿物质转化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灭虫。通过深翻,将土壤深层的害虫、病菌及杂草种子翻至地表而被冻死、干死或被天敌啄食,使深埋地下的害虫、病菌及杂草种子不能正常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基数,减轻来年为害。 蓄
6、墒。耕翻后土壤表面高低不平,有利于接纳冬春雨雪,使土壤深层积蓄较多的水分,保证播种时底墒充足,有利于花生适时播种、提早出苗和苗期生长。 冬耕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就要抓紧进行,在大地封冻前(冻土层超过5厘米)耕完,以延长风化时间,提高灭虫效果,并有利于多接纳雨雪。(林烨)2花生增产措施 2.1选用良种 选择花生良种要根据各产区特点灵活进行,对于青枯病重病区,建议选用抗青枯病品种如抗青10号、11号,桂花21号,粤油79号等;对于叶斑病、锈病重病区可选用桂花21号、粤油79号、湛油6
7、2号等;对于白绢病重病区可选用丰花一号,花育16号、17号等;对于时旱时涝的地方,应选用抗旱、抗倒、耐涝的品种梧油7号、粤油7号、仲恺花一号等;对于加工专用者宜选用荚果均匀、果型美观、粒大、炒制脆香的品种。还可以采取异地换种的办法来减少土著病害。 2.2增施有机肥 增加耕地土壤有机质是种植业,尤其是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布局上,旱地要以农家肥施用为主,水田以秸秆还田和发展绿肥为主,因此应把大部分农家肥投放到旱地,特别是花生施肥应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应占全部施肥的80%~90
8、%,这样既可以及时满足苗期对速效养分的需要,又能活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力,减轻或避免连作花生营养元素偏缺,为土壤微生物增加碳素能源,利于根瘤菌的繁殖,增加花生固氮效能,这是单施化肥所不能替代的[2-3]。除了农家肥外,大力推广工厂化生产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不但可以提供部分速效养分,而且可以补充大量土壤有机质,使用地养地形成良性循环,为花生高产稳产打好基础;工厂利用大量的废弃有机质进行无害化处理,变成种植业急需的肥料,既利于保护环境,又利于经济发展。 2.3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