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925070
大小:3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6
《18《白洋潮》王玲1课时[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白洋潮(2课时)课型:新授上课日期:2012、10、22作者姓名:王玲单位:枣庄市第四十四中学《白洋潮》(2课时)课前预习:1、介绍作者张岱(从朝代、称号、作品)2.布置学生先自行利用课下注释与工具书,标识字音:主要积累:遄、踵擘、蹴、镞、飓、辟、礴、龛、赭等字。实词主要积累:故事、喧传、吊、海塘、遄、踵至、辟易、礴。虚词主要积累:而、之的用法。将文章读通顺,读懂,初步感受文章内容。3.让学生分成探究小组查找有关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相关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多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把握文意,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2、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语,包括一些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字音主要积累遄、踵擘、蹴、镞、飓、辟、礴、龛、赭等字。实词主要积累:故事、喧传、吊、海塘、遄、踵至、辟易、礴。虚词主要积累:而、之的用法。教学目标:1、行利用课下注释与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将文章读通顺,读懂,初步感受文章内容。2、品析课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略白洋潮景色的壮丽之美。3、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4、背诵。评价任务:1、运用达标测试卷的形式完成目标1的落实情况。2、反复诵读,通过听学生读的语气及感情了解目标2的达成度。3、通过合作探究,聆听学生通
3、过关键词、关键句来把握学生对目标3的理解情况。4、指名背诵、达标测试卷中关于课文的默写,来检测目标4的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年国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对钱塘潮的涨潮过程作了全程直播,壮丽的钱塘潮不知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描绘钱塘潮的文章,而实让我们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笔端请他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检查预习情况:(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进行预习,初读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2处理的方式采取到黑板前板演、齐读进行
4、。3、指名读进行检查。)1、填空张岱,字()号()()的散文家。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其著作有()()()等。本文选自()。学生回答完毕后,师补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2、给下面的字注音:戊(wù)遄(chuán)踵(zhǒng)擘(bò)蹴(cù))镞(zú)飓(jù
5、)辟(bì))礴(bó)龛(kān)赭(zhě)漱(shù)湫(qiū)3、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齐读、散读、默读等)熟悉课文。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让学生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先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杂句,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生生互助。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的字词作标记,以便于质疑、交流。3、生质疑、师加以强调:【积累词语】实词:①故事:旧例。②喧传:哄传。③吊:哀悼。④海塘:海堤。⑤遄:急速。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⑦辟易:惊惧后退。⑧礴:拍击。⑨旋:很快。
6、虚词: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4、概括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过之后,引导概括,主要引导学生能够概括出下面的内容即可)本文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的浩浩荡荡、
7、气势宏伟的景观。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四、赏读课文,品味白洋潮景色的壮丽之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范读形式,甚至能够背诵。)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绘白洋潮的?(师引导: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文学家张岱却仅用了一百三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壮丽,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观察一个景物可以选择多个观察角度,多种感官,描述景物也同样如此。除此之外还有运用一些写作手法)学生读后,讨论。预设以下回答:生1:本文是从正面和侧面描写。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